-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五期
出版日期: 2011-06
班固《漢書》首創〈五行志〉既總結西漢災異學,更為史傳開一新 例。此志雖屢為學者訾議,但歷代史書多衍其流。其中以司馬彪《續漢 書•五行志》最要。蓋其為東漢災異之主要材料,又時代較早,體例或 較能保留。本文將聚焦於司馬彪〈續志〉之形成背景,考辨其作者,並 分析〈漢志〉、〈續志〉間體例之變革損益。主要意見如下: 〈續志〉於撰者雖只提及應劭、董巴、譙周三人,實應多承蔡邕之 說。其中應劭長於禮制、風俗掌故,董巴、譙周專門天文、曆議。以劉 昭注及《風俗通》佚文考之,應劭對於社會風俗異常現象如服妖、詩妖 等之關心,更甚於天地災異。由〈續志〉與應劭《風俗通》文字之舛異, 推度司馬彪應是取譙周作為〈續志〉之底本,而以應劭參校。 〈漢志〉、〈續志〉之差異,在編纂體例分合上:〈續志〉雖亦取五 行為法,卻將〈漢志〉中分開陳述之五行、五事,相混編纂。又將星孛、 隕石之類改隸〈天文志〉。此雖肇因於〈漢志〉創制以來既存問題,但 〈續志〉之更動,除已破壞洪範五行學說之基本架構,更影響後世如正 史〈五行志〉之體例。在文獻徵集詳略上:〈續志〉未如〈漢志〉清晰 標明其取材出處,又引述奏疏惟蔡邕、李固二人,至於郎顗、張衡、襄楷等災異大家,具不明引其名。其雖亦注意《漢記》災異記錄似有缺漏, 但亦未積極加以補罅。
光緒30 年(1904)左右,林傳甲、竇警凡、黃人等各自撰作「中 國文學史」。這門知識與學科,乃邁向現代化之路。至今百年間,「中國 文學史」之著作,累計已近千餘種。然而,合格而質優者為數不多。其 因在於本質論、認識論與方法學之匱乏或失當。其中,尤以「文學史觀」 更為焦點問題:或無自覺之文學史觀;或因追求現代化及文界革命,而 深受西方生物學與社會學之「進化論」影響,一時「文學進化史觀」蔚 為風潮;或受教條化之馬列思想與政治意識型態所支配,「唯物辯證文 學史觀」一時成為僵化的框架。 這二種史觀乃時代環境之產物,並且挪借自西方。其適當性,自 1990 年代興起的「文學史理論」熱潮開始,已備受批判。然而至今學 界仍破而不立,還沒人能從中國古代既存的文學史觀,重構系統嚴整的 「詮釋模型」,以做為「中國文學史」書寫之理論基礎。 本論文即針對中國古代原生性的「源流文學史觀」,經由相關文 本的理解、詮釋、分析、綜合,將隱涵、零散的觀念加以揭明、統整,而在「文學史觀」的理論設準下,將它「重構」為系統嚴整的「詮釋 模型」。 此一「詮釋模型」還可分別為「文體形質因變關係」與「文體價值 本末關係」二個次類。前者從不同文體的形質,詮釋它們在時間歷程中 的發生、因變,甚至終結的規律,以建構不同文體之間的「源流終始」 關係;這是對「過去」之文學歷史的反思與詮釋。後者從文體的源流, 溯末以尋本,從而規定此一文體存在的價值性依據,再建構出創化、開 展的實踐規範;這是對「未來」之文學歷史的導向與創造。而經由二者 相互辯證為用,則實存之文學歷史,其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三維, 乃有如源流之「連續」;雖在抽象概念上可做區別,但在實存情境中卻 無法切分。
專題稿 論神話研究的民俗學路徑
神話學的民俗學研究,中國學者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做了很好的探 索,謝六逸先生,楊堃先生和袁珂先生是理論上的闡發者,而顧頡剛先 生,聞一多先生等是把神話從民俗學的視角加以研究的實踐者。神話學 的民俗學研究關注那種神話的完整的複合形態,認為民俗行為乃是神話 的延展,是神話本身的表現形式。從田野資料採集,文本結構分析,發 生演變探討,功能揭示等方面著手,民俗學視角的研究都可以開拓神話 學研究的空間。
本文藉由探討《漢書•韋玄成傳》的廟制奏議,辨析鄭玄、王肅廟 數主張的義理內涵與理論源流。得知王肅的「九廟」說,完全沿襲劉歆 禮說;至於鄭玄的「七廟」說,其中「四親廟」實承自永光4 年韋玄成 的奏疏,而「祖考廟」、「二祧」的定義,則從於劉歆「祖廟」、「宗廟」 的分判。再由奏議反映的學術形式觀察,鄭、王兩說僵持不休的癥結, 在於雙方論證效力、文獻根據相對等同的狀況下,並沒有任何機制能夠 判定,究竟何種詮釋才是真正的周代禮制。而劉歆為了補葺天子禮節的 散佚,不惜割裂經傳文字以創發禮例的治學方法,非但挑起許多禮制爭 議,亦揭開今、古文經學分裂的序幕。
當代重寫「文學史」,重點應該是一個「文學史」的歷史,亦即是 談如何構成「文學」的歷史,談論的焦點是“history of literary history”, 而不是所謂的“history of literature”。而當我們是要談「文學如何構成」 的歷程,背後必然牽涉龐大的意義認定體系,這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所 謂「文」的意義發源,以及在什麼樣的概念架構下,所謂「文」、「人文」 乃至於「文學」會呈現完整的意義圖式,而這顯然又必須從「文學史」 進一步拓展到「文學文化史」的領域。 本文因此將結合過去數年探討的成果,為所謂「文學文化史」提供 一個初始架構,尤其關注上古所謂「文」,如何發源於一個既垂直又平 行的「譬喻」運作體系。首先將從《易傳》中「天文」與「人文」的類 比談起,討論「人文」的宇宙視野,主要聚焦在連類與氣感說;其次討 論重複與譬喻如何標記這全幅宇宙視野的「人文」;最後,呈現在「文」 (不論天文或人文)的建構史上,還應該是一個原型意象的召喚行動, 也是與一場場概念理解活動的往來拉鋸與相互促進。「意象」與「概念」 兩極之間相對又相關的拉引編織,如跨類的聯繫或重複的標記,都是這 些引力相互作用的蹤跡,而最後所謂「文明」也許就可以視作這兩極之 間的會通狀態,那發端於一個光明整體,也是完成後的整體光明。
在漢畫像神話題材圖像中,最重要的神祇無疑就是西王母圖像系 統。西王母是漢畫像中最主要的神祇,也是漢代信仰中最重要的女神。 在漢代畫像圖像中西王母並非以單一主神孤立出現,其空間語境多有不 同的動物圖像共同配置。考察現存漢代畫像材料,「九尾狐」做為西王 母的配屬動物,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搗藥兔」,且具有跨地域的現象。 歷來對於九尾狐之研究,大都重視其祥瑞特質,或探究其在魏晉六朝志 怪小說中狐妖變化的精怪神異敘事研究,並未重視漢畫像石中「九尾狐」 與西王母間關係探討。本文即以「九尾狐」為探究對象,結合文獻分析 及圖像學研究方法,探討九尾狐在傳世文獻與圖像資料間不同的敘事功 能,考察九尾狐之在漢代墓室空間中與西王母之配置關係,進而探尋其 圖像志意義與深層象徵意涵,以見漢畫像中西王母的神職以及九尾狐所 具有之神聖敘事功能。
特稿 中國古典文學的存亡
我以為現今中國古典文學正面臨「四重苦難」:第一,同樣屬於文 科,但和社會科學不同,人文學科正處於苦不堪言之境。其次,在人文 學科裡,與歷史、哲學相比,文學則在衰退之中。再者,文學領域之中, 東洋文學又比西洋文學更冷門。最後,同樣是東洋文學的範疇,相較於 近、現代作品,古典文學不受重視。可見,中國古典文學不論如何分類, 都處在衰亡的困境之中。 文學處在衰亡的困境,意味著形成文學的文化共同體正持續崩塌瓦 解。因此,讀者無法透過作品內容,進入作者所述的情境中,並共享此 一意義世界。李斯的故事與管仲、鮑叔牙的友情佳話,時至今日,竟有 人不能理解,或不被全盤接受,我以為這才是文學真正的危機。然而, 無論如何,文學給人力量,文學可以超越時空,產生多重意義的可能; 因此,我相信,文學絕對不會消失。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學巨大變動的時 期,並且努力摸索、試圖建構新的文化根基;此外,中國古典文學內在 本蘊含強大的力量,是以使其延續至今。
專題稿 玉石神話信仰與文明起源
本文考察舊大陸上人類文明起源期的玉石神話信仰,將玉石的崇拜 和聖化現象視為催生文明的神話觀念動力要素。通過對比蘇美爾文明、 埃及文明和中國文明的玉石神話信仰,確認出其共同史前物神崇拜(拜 物教)基礎,以及各自不同的玉石種類和文學表現形態。對中國大陸學 界近年提出的「玉器時代」和「玉石之路」等理論假說,做出比較文明 史的總體關照和比較神話學的具體詮釋。最初與文明伴生的不是理性與 科學,而是神話與信仰。玉石神話構成各大文明的原型編碼。蘇美爾和 埃及的玉石神話編碼(以青金石和綠松石為主)由於文明古國的覆滅而 失傳於後世,唯獨華夏文明的玉石神話編碼一直延續為數千年傳統,體 現在滿清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石頭記》和2008 北京奧運會獎牌的金屬 加玉石設計中。
儒家學說構成中國文化的核心,其價值取向主導了許多人的行為規 範與信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儒學所建構的價值取向既然滲透到「生 活世界」的諸般面向,那麼與人們息息相關的「政治領域」,自亦有儒 家的特殊信念之灌注。因此,探討先秦儒學思想的「政治」主張,即為 研究中國文化之一重大課題。當然,政治的實踐是一充滿「權力」意味 的現實事務。先秦儒者既不是一甘於權力旗幟之下的順臣,亦非昧於事 理的保守主義者。是以,其學說中自充滿著以「人民」或「天下」為出 發點的理想性立場。此種立場經常衝撞了現實權力中的支配者,惹來嘲 諷。然而,正是此種與現實的「生活世界」,保持著某種若即若離的微 妙關係,方可為人世間的現實,指引一條理想的方向。底下,從兩個部 份進行探討。首先,本文將針對政治活動中的「權力」本質,進行分析。 說明中國古典政治結構的基本特質,及其於「權力」的行使上的幾個問 題,釐清儒者所處的時代氛圍。其次,我將檢討孔孟傳世文獻中的政治 實踐觀點,並與出土文獻的內容,進行討論。說明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民」三者的關係,從而點出所謂「二重主體性」的衝突 斷裂中,儒者的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