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count: 138991

編輯報告



第39期 編輯報告
 

 

一、本期共收稿件30(國內稿件21篇,海外來稿9篇)。編輯部形式審查與初審委員審查不通過4篇,逕予奉還。餘26篇,除特稿1篇外,其餘25篇分送兩外審委員審查。特稿不計,29篇共通過5篇,通過率為17%,退稿率為83%。本期刊登7篇正式學術論文,其中有2篇為本系專任教師的稿件,內稿率為29%維持學術高水準,開拓研究視野,是本刊宗旨,誠摯邀請前輩時,惠賜鴻文。

二、本期特稿為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名譽教授川合康三教授所撰寫的〈精讀杜甫〉。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尚未確立,因此是要延續傳統研究方法或援引西方文論?應從環境與時代還是就作者來討論作品?諸多對傳統規範「繼承」或「創新」之對話與平衡仍在進行中。本文從陶淵明將孩童等個人生活之主題引入詩歌創作的開創與杜甫的因革談起,指出杜甫不只反映現實,還將現實提煉為文學作品,而後分就三個杜甫詩在過去未被看重之面向示範文學作品的精讀:杜詩如何關注未被注意的現實?如何描寫世界的不安定與崩壞?以及如何關注自然的力量與動感?透過分析杜甫詩作如何承先啟後,並掌握非類型化的現實與情感,提醒研究者要從過往以作品做為研究現實之手段的束縛跳出,應將作品當作研究之目的,才能解讀出作品更豐富和深刻的意涵。

本期原規「書寫與編纂:出土文獻與先秦典籍文書的交會」一專題,但稿件經審查而推薦刊登之有限較難彰顯原專題設計之豐富性,故本專題取消,通過之稿件改列為一般稿

四、第40期專題由本系陳睿宏教授策畫,題為「明代專家《易》說思想內涵與流衍」。明代《易》學的發展,本於宋代陳摶一系的圖書之學,圖書之學與伴隨的象數之說,同時穩定的發展,加上理學化義理導向為主流,屬於程朱又尤其以朱熹為主的《易》學,蔚為風尚;義理化的取向,隨著王陽明心學的形成,《易》學之詮釋,亦因之廣泛的轉向,與標誌為另一心學義理思想系統;實學氣論在中期的興起,亦具有一定的學術勢力。又,代表佛學、醫藥等思想體系的《易》學觀,也在此多元發展的環境中,迭見異軍並起。此時代《易》學呈現多元之發展導向,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從義理與象數兩大流派定位之,並可細分為理學、氣學心學、數學和象學等支系。林忠軍《明代易學史》認為在理學、心學、佛學相互碰撞、對峙交融下,區分出程朱一尊格局下的理學《易》、心學《易》、會通理學與心學的義理《易》學、象數《易》學,以及會通佛、醫的系統等方面。徐芹庭《易學源流》尤更細分出包括程朱派、其他理學釋《易》派、圖書象數派、史學派、古《易》派、佛老與心性派、集解派、聲韻與考據派、占筮派、疑古派等幾個派別與所屬之《易》學家。整體而言,明代《易》學一方面延續以宋代為主的宋元之承衍,以及心學思想的鼎盛,及至後期面對政治與學術的衝擊與挑戰,並醞釀與形成一股新的反省與認識主張,使整個時代的《易》學,展現出更為多元性面貌與卓可開闡者。明代《易》學保留龐富宏博之文獻,其具有秉彝之質的時代代表性者,有來自《四庫》館臣揀擇定位者,亦有大量未收而恐有遺珠者,臧否酙酌,處處多有可觀者。此專題徵稿以明代重要專家《易》說之思想內涵與流衍作為主題,期能徵攬關注此一時代《易》學發展之專家學者,選擇具有多元性、代表性之重要《易》家,且少為學者所關注研究之對象,作為研究之主體,探討諸家《易》說之思想特色,鈎玄懿旨,孔昭其思想主張之流衍與定位;推專家之正學,研精考索其挈要,使能義據深通,化裁褒貶,覃思推比,引伸觸類,確立時代定位,並證成時代《易》學之重要取向。敬邀學界方家惠賜鴻文,匯為領域研究專輯。截稿日期:20239月初。

五、第41期專題由本系古育安教授策畫,題為「先秦兩漢文獻中的昔日記憶」。人們探索過去,為了鑑往知來,或者找尋自己在時間之流中的意義。然而過去已然消逝,只留下無數記憶碎片,它們被重組、拼貼,成為種種關於過去的形象,這些形象又以不同的方式被後人記憶。在今日的學術環境中,「記憶」已是廣受關注的主題。當代記憶研究的淵源,一般追溯到法國社會學家莫理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於20世紀前半葉所作的「集體記憶」研究,其內容涉及了記憶的社會框架、記憶的社會功能等深具啟發性的概念,為日後的記憶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哈布瓦赫的影響下,法國的皮耶‧諾哈(Pierre Nora)進一步開創「記憶所繫之處」(或譯為「記憶之場」)的概念,德國的揚‧阿斯曼(Jan Assmann)則提出「文化記憶」的概念,他們的研究也成為當代記憶研究的重要參考。若將「過去」視為記憶的客體,他們關注的便是記憶的主體,並致力於發掘記憶主體的社會文化脈絡如何影響他們記憶過去。當代記憶研究的議題大多圍繞著過去如何被賦予意義、如何被敘述、如何被用以建構認同等,研究的材料包括物質性的人類活動遺留物及非物質性的文本內容,此一研究取向,為著重實證主義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發。先秦兩漢文獻記載了大量人物、族群、事件、制度、文化等內容,若以記憶研究的視角重新理解這些內容,研究重心將轉向此時期的人們為何記憶、如何記憶、什麼記憶被留存、什麼記憶被遺忘,以及記憶如何形成、如何被敘述、如何傳遞、如何演變等問題。相較於中國近現代時期記憶研究的蓬勃發展,先秦兩漢的記憶研究則有待開拓,此時期除了研究材料不如近現代多元,大量的出土文獻也給研究者帶來相當程度的解讀障礙,讓研究不易開展。有鑑於此,本期學報擬以「先秦兩漢文獻中的昔日記憶」為專題,敬邀學者專家惠賜鴻文,以期深化早期中國的記憶研究。截稿日期:20243月初。

本刊今年仍持續獲得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審核通過提供編輯費用補助,並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進入「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後,201620182020年又連續獲選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第一級。在此對長期以來支持並協助本刊成長的所有學界師友,以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支持,致由衷的謝忱。

本刊為建置一更通暢的投稿、交流平臺,使專業化、國際化、資訊化,新建置《政大中文學報》專屬網頁,支援中日三語介面,即時更新發刊與徵稿訊息,並提供歷年期刊線上瀏覽及下載。既增進閱覽流通,也與國內外學界接軌。網址http://bdcl.nccu.edu.tw,歡迎學界多加利用。

、本刊自創刊起即同時發行電子期刊,現已收錄於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www.airitilibrary.com)、Hyread臺灣全文資料庫(https://www.hyread.com.twTOAJ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台(https://toaj.stpi.narl.org.tw)、月旦知識庫(https://www.lawdata.com.tw、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https://tci.ncl.edu.tw)、臺灣人社百刊https://p.udpweb.com/soc等電子期刊資料庫供下載。此外,本刊也收錄於政治大學政大機構典藏(https://nccur.lib.nccu.edu.tw,歡迎學界多加利用。

本期學報得以順利出刊,實仰賴作者投稿支持、審查委員嚴謹審稿,以及編審委員會全體委員、編輯部同仁和秀威公司的鼎力協助,謹此虔申謝忱。

 

《政大中文學報》編輯部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