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142073

编辑报告



第43期 编辑报告
 

 

一、本期共收稿件40 篇(国内稿件28 篇,海外来稿12 篇)。编辑部形式审查与初审委员审查不通过3 篇,迳予奉还。馀37 篇,除特稿1 篇外,其馀36 篇分送至少两位外审委员审查。特稿不计,39 篇共通过6 篇,通过率为15.3%,退稿率为84.7%。本期刊登5 篇学术论文,其中有0 篇为本系专任教师的稿件,内稿率为0%。维持学术高水准,开拓研究新视野,是本刊宗旨,诚挚邀请前辈时彦,惠赐鸿文。

二、本期特稿为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郑吉雄讲座教授所撰写的〈近世「儒」的论说与变迁―知识的典范转移〉。此文探讨近世「儒」的论说与变迁,聚焦于明清之际儒学典范的转移。从元代修撰《宋史》及清代修撰《明史》均于「儒林传」之外另立「道学」或「理学传」的现象谈起,文中检视历代儒者言论与身分的转变,指出「儒林」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群体性社会阶层,其身分认同乃建立于集体自觉与治学实践的共同经验,而非仅由少数儒者的自我陈述所能界定。作者认为,明末儒学的衰微,源于儒者过度耽溺于「理」的讨论,使得知识内涵趋于贫乏,从而促发一场儒学内部的知识多元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透过文章、经史、经世等多重领域补充儒学的内容,也为清代儒学的再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晚明儒学虽显颓势,却如腐土化为春泥,孕育出清代儒学的繁荣。此文原为作者于2022 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八届「新亚儒学讲座」首讲之上半段讲稿,旨在提出「知识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之观点,以重新诠释明清学术思想的转变,并揭示晚期中国儒林群体自觉的形成与意义。

本期原规画「物质、图像与神话的多重叙事」一专题,但稿件经审查而推荐刊登之篇数有限,较难彰显原专题设计之丰富性,故本专题取消,通过之稿件改列为一般稿。

四、第44 期专题由本系古育安教授策画,题为「《尚书》研究的多元视野」。《尚书》承载着古代中国的治国大道与为政典范,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念与文化智慧,自古以来被视为统治者与读书人必读之书。然而,其内容诘屈聱牙,流传过程颇为曲折,文本真伪混杂,使得研究工作极具挑战性。自民国以来,随着「疑古思潮」与「二重证据法」的交互影响,学界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文本考证与学术史的探讨,并在语言文字、新出土的「书」类文献,以及与西方「经典」文本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尚书》成书、流传与文本性质等问题提出开创性的观点。学术史方面,两岸学者长期对历代《尚书》学、历代学者的《尚书》学与域外《尚书》学研究的关注,丰富了经学史研究,也使思想史与文化史的研究更加宏观。这些进展不仅加深了对《尚书》文本的理解,也为其义理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使这部经典在现代学术中获得新生。有鑑于此,本期学报拟以「《尚书》研究的多元视野」为专题,敬邀学者专家惠赐鸿文,期盼能持续拓展与深化《尚书》研究。截稿日期:2025 年8月初。

五、第45 期专题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金培懿教授策画,题为「异代•异域•异化——儒家经典于江户日本的跨域传释」。儒家经典自应神天皇16 年(约西元3 至5 世纪间)由百济博士王仁传入日本,始有《论语》、《千字文》等经书流通。飞鸟时代圣德太子即援引儒学于《十七条宪法》,强调「和魂汉才」精神。平安时期,官员养成教育中的「明经道」以《论语》、《孝经》为必考,五经则分大经、中经、小经选考,明经博士清原家注重异本蒐集、正音与经注释读。中世以降,室町时代中期至江户时代初期,儒经多以当时口语日语而来解说、阐释,并撰成所谓「抄物」的假名经书讲义录,代表人物为清原宣贤。朱子新注自五山禅僧传入,江户时代林罗山推行朱子学,成为幕府官学。日本经学不仅脱离明经博士家学及僧侣外学之手,更出现宗朱、反朱、回归原典、百家争鸣至折衷考证,儒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兴盛期。日本儒者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不再仅依循旧注,而是逐步发展出兼纳新注、讲求实证的独特经学风格。他们将儒学内容以口语化的日语讲解,甚至依据日本社会需求重构经义,使儒学在语言与思想层面均产生「异化」现象。这种「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的过程,反映出中国「异代」之儒家经典传至「异域」日本后,如何受到当地文化、政治与宗教条件的重塑与影响。江户儒者对经典进行本地化与再诠释,展现出跨文化交流、去脉络与再脉络化的特色,并反映日本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本专题拟以「异代•异域•异化——儒家经典于江户日本的跨域传释」为专题,敬邀海内外学者专家惠赐鸿文,期能阐明江户日本经学之多元面貌,深化日本汉学研究。截稿日期:2026年2 月初。

本刊今年仍持续获得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审核通过提供编辑费用补助,并于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年进入「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后,2016、2018、2020、2023 年又连续获选为台湾人文学核心期刊THCI 第一级。在此对长期以来支持并协助本刊成长的所有学界师友,以及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持,敬致由衷的谢忱。

本刊为建置一更通畅的投稿、交流平台,使之能更专业化、国际化、资讯化,在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补助下于2023年6 月重新建置《政大中文学报》专属网站,敬致由衷的谢忱。本网站支援中、英、日三种语言接口,即时更新发刊与征稿讯息,并提供本刊历年刊登之学术论文线上浏览及下载。既增进阅览流通,也与国内外学界接轨。本刊新网址https://bdcl.nccu.edu.tw,欢迎学界多加利用 。

本刊自创刊起,即同时发行电子期刊,现已收录于Airiti Library 华艺线上图书馆(www.airitilibrary.com )、Hyread Journal 台湾全文数据库( https://www.hyread.com.tw )、TOAJ 台湾学术期刊开放取用平台(https://toaj.stpi.narl.org.tw)、月旦知识库(https://lawdata.com.tw)、国家图书馆期刊文献资讯网(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https://tci.ncl.edu.tw )、台湾人社百刊(https://p.udpweb.com/soc)等电子期刊数据库供下载。此外,本刊也收录于政治大学政大机构典藏(https://nccur.lib.nccu.edu.tw),欢迎学界多加利用。 
 

八、本期学报得以顺利出刊,实仰赖作者投稿支持、审查委员严谨审稿,以及本刊编审委员会全体委员、编辑部同仁和秀威公司的鼎力协助,谨此虔申谢忱。

 

《政大中文学报》编辑部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