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142053

編輯報告



第43期 編輯報告
 

 

一、本期共收稿件40 篇(國內稿件28 篇,海外來稿12 篇)。編輯部形式審查與初審委員審查不通過3 篇,逕予奉還。餘37 篇,除特稿1 篇外,其餘36 篇分送至少兩位外審委員審查。特稿不計,39 篇共通過6 篇,通過率為15.3%,退稿率為84.7%。本期刊登5 篇學術論文,其中有0 篇為本系專任教師的稿件,內稿率為0%。維持學術高水準,開拓研究新視野,是本刊宗旨,誠摯邀請前輩時彥,惠賜鴻文。

二、本期特稿為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鄭吉雄講座教授所撰寫的〈近世「儒」的論說與變遷―知識的典範轉移〉。此文探討近世「儒」的論說與變遷,聚焦於明清之際儒學典範的轉移。從元代修撰《宋史》及清代修撰《明史》均於「儒林傳」之外另立「道學」或「理學傳」的現象談起,文中檢視歷代儒者言論與身分的轉變,指出「儒林」作為歷史上的一個群體性社會階層,其身分認同乃建立於集體自覺與治學實踐的共同經驗,而非僅由少數儒者的自我陳述所能界定。作者認為,明末儒學的衰微,源於儒者過度耽溺於「理」的討論,使得知識內涵趨於貧乏,從而促發一場儒學內部的知識多元化運動。這場運動不僅透過文章、經史、經世等多重領域補充儒學的內容,也為清代儒學的再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晚明儒學雖顯頹勢,卻如腐土化為春泥,孕育出清代儒學的繁榮。此文原為作者於2022 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八屆「新亞儒學講座」首講之上半段講稿,旨在提出「知識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之觀點,以重新詮釋明清學術思想的轉變,並揭示晚期中國儒林群體自覺的形成與意義。

本期原規畫「物質、圖像與神話的多重敘事」一專題,但稿件經審查而推薦刊登之篇數有限,較難彰顯原專題設計之豐富性,故本專題取消,通過之稿件改列為一般稿。

四、第44 期專題由本系古育安教授策畫,題為「《尚書》研究的多元視野」。《尚書》承載著古代中國的治國大道與為政典範,蘊含著深厚的治國理念與文化智慧,自古以來被視為統治者與讀書人必讀之書。然而,其內容詰屈聱牙,流傳過程頗為曲折,文本真偽混雜,使得研究工作極具挑戰性。自民國以來,隨著「疑古思潮」與「二重證據法」的交互影響,學界逐漸將研究重心轉向文本考證與學術史的探討,並在語言文字、新出土的「書」類文獻,以及與西方「經典」文本的比較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並在《尚書》成書、流傳與文本性質等問題提出開創性的觀點。學術史方面,兩岸學者長期對歷代《尚書》學、歷代學者的《尚書》學與域外《尚書》學研究的關注,豐富了經學史研究,也使思想史與文化史的研究更加宏觀。這些進展不僅加深了對《尚書》文本的理解,也為其義理研究提供了堅實基礎,使這部經典在現代學術中獲得新生。有鑑於此,本期學報擬以「《尚書》研究的多元視野」為專題,敬邀學者專家惠賜鴻文,期盼能持續拓展與深化《尚書》研究。截稿日期:2025 年8月初。

五、第45 期專題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金培懿教授策畫,題為「異代•異域•異化——儒家經典於江戶日本的跨域傳釋」。儒家經典自應神天皇16 年(約西元3 至5 世紀間)由百濟博士王仁傳入日本,始有《論語》、《千字文》等經書流通。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即援引儒學於《十七條憲法》,強調「和魂漢才」精神。平安時期,官員養成教育中的「明經道」以《論語》、《孝經》為必考,五經則分大經、中經、小經選考,明經博士清原家注重異本蒐集、正音與經注釋讀。中世以降,室町時代中期至江戶時代初期,儒經多以當時口語日語而來解說、闡釋,並撰成所謂「抄物」的假名經書講義錄,代表人物為清原宣賢。朱子新注自五山禪僧傳入,江戶時代林羅山推行朱子學,成為幕府官學。日本經學不僅脫離明經博士家學及僧侶外學之手,更出現宗朱、反朱、回歸原典、百家爭鳴至折衷考證,儒學進入前所未有的興盛期。日本儒者對中國經典的詮釋不再僅依循舊注,而是逐步發展出兼納新注、講求實證的獨特經學風格。他們將儒學內容以口語化的日語講解,甚至依據日本社會需求重構經義,使儒學在語言與思想層面均產生「異化」現象。這種「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的過程,反映出中國「異代」之儒家經典傳至「異域」日本後,如何受到當地文化、政治與宗教條件的重塑與影響。江戶儒者對經典進行本地化與再詮釋,展現出跨文化交流、去脈絡與再脈絡化的特色,並反映日本社會、政治、文化背景。本專題擬以「異代•異域•異化——儒家經典於江戶日本的跨域傳釋」為專題,敬邀海內外學者專家惠賜鴻文,期能闡明江戶日本經學之多元面貌,深化日本漢學研究。截稿日期:2026年2 月初。

本刊今年仍持續獲得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審核通過提供編輯費用補助,並於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年進入「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後,2016、2018、2020、2023 年又連續獲選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 第一級。在此對長期以來支持並協助本刊成長的所有學界師友,以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支持,敬致由衷的謝忱。

本刊為建置一更通暢的投稿、交流平臺,使之能更專業化、國際化、資訊化,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下於2023年6 月重新建置《政大中文學報》專屬網站,敬致由衷的謝忱。本網站支援中、英、日三種語言介面,即時更新發刊與徵稿訊息,並提供本刊歷年刊登之學術論文線上瀏覽及下載。既增進閱覽流通,也與國內外學界接軌。本刊新網址https://bdcl.nccu.edu.tw,歡迎學界多加利用 。

本刊自創刊起,即同時發行電子期刊,現已收錄於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www.airitilibrary.com )、Hyread Journal 臺灣全文資料庫( https://www.hyread.com.tw )、TOAJ 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台(https://toaj.stpi.narl.org.tw)、月旦知識庫(https://lawdata.com.tw)、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 https://tci.ncl.edu.tw )、臺灣人社百刊(https://p.udpweb.com/soc)等電子期刊資料庫供下載。此外,本刊也收錄於政治大學政大機構典藏(https://nccur.lib.nccu.edu.tw),歡迎學界多加利用。 
 

八、本期學報得以順利出刊,實仰賴作者投稿支持、審查委員嚴謹審稿,以及本刊編審委員會全體委員、編輯部同仁和秀威公司的鼎力協助,謹此虔申謝忱。

 

《政大中文學報》編輯部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