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璿璋

韓松《地鐵》以大量並陳中/西、傳統/現代、科學/志怪的手法,塑造帶有鬼魅性質的「幻境」與未來想像的「科幻境」。本文深入「地鐵」的「中間狀態」意象,和「怪異非常」所形構的「不確定性」,觀察韓松如何操作傳統/現代、物質/精神、形下/形上的辯證性質,形塑《地鐵》中後工業、後資本與後社會等多重意識形態變遷中的自我圖像。本文首先從「想像力的政治」,解釋韓松如何定義「鬼」的神祕性,將其視作中國文化想像力的本源;同時挖掘《地鐵》展現的志怪思維,及拼湊古典與多重文學資源的身體變異觀,觀察韓松如何營造科幻的陌生感,突顯「不確定性」的影響。其次分析《地鐵》的敘事時態和時間感知變化,探討文本經由時空混成所回顧的中國百年現代化歷程。最後,本文試圖闡釋《地鐵》中的身體變異表現,及對資本主義和西方意識形態控制的抵抗。

頁次: 173-214
關鍵字: 韓松、《地鐵》、鬼魅、志怪、中國新科幻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