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論近世「儒」的論說與變遷,從蒙元修撰《宋史》、滿清修撰《明史》皆於「儒林傳」外另立「道學」或「理學傳」談起,檢討諸儒的言論,以見明清儒學典範轉移的關鍵。筆者揭示「儒林」一詞,認為歷史上「儒」為一群體形成之社會階層,與時代升降相為表裡,故「儒」的身分設定,取決於群體自覺,以及群儒的治學內容。明末儒學衰微,肇因於儒者耽於「理」的討論導致知識嚴重貧乏,由此而引起儒者掀起的知識多元化運動,從文章、經史、經世等各類知識充實儒學,進而奠立清代儒學的基調。明清儒學典範性轉化,實受惠於晚明儒學衰微的刺激。故清代多元而充實的儒學開花結果,實得力於晚明儒學的花落腐土,化為春泥。
頁次:
1-58
關鍵字:
儒、儒林、理學、明末清初、典範轉移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