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131322

編輯報告



第40期 編輯報告
 

 

一、    本期共收稿件33篇(國內稿件24篇,海外來稿9篇)。編輯部形式審查與初審委員審查不通過3篇,逕予奉還。餘30篇,除特稿1篇外,其餘29篇分送兩位外審委員審查。特稿不計,32篇共通過5篇,通過率為15.6%,退稿率為84.4%。本期刊登8篇正式學術論文,其中有1篇為本系專任教師的稿件,內稿率為12.5%。維持學術高水準,開拓研究新視野,是本刊宗旨,誠摯邀請前輩時彥,惠賜鴻文。

二、本期特稿為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虞萬里教授所撰寫的〈〈堯典〉「光被四表」與「橫被四表」文本解析──漢代經師隸定與訓讀的一個側面〉。精於訓詁考證的乾嘉學者多致力於解決經典異文的公案,其中關於《尚書.堯典》「光/橫/桄/廣披四表」的討論尤盛。本文乃就戴震與王鳴盛的爭議切入,爬梳如錢大昕與高郵王氏等乾嘉學者乃至晚清的皮錫瑞,如何透過搜求異文、字義訓詁和聲韻通假等方式進行論證。然於前人研究卻多忽略字形演化的問題,故次以光、黃二字的字形和聲符分析為樞紐,指出漢人以形、音、義之次序來閱讀與理解經師之讀簡傳經,而有因形體與音韻相近致使抄寫譌誤的狀況發生。準此,經典異文的研究還需注意在漢代經師口授筆記的過程中,會因時空差異而形成異文本和異經說,並推論〈堯典〉的早期文本為「橫披四表」。最後也提醒研究者,訓詁不能僅從因聲求義和同音通假漫求其字,還需謹慎考慮文本傳授、傳鈔、字形演變及簡帛保存等因素來考釋形譌,方得追索其義而不至混淆構形系統與古音系統。

本期專題由本系陳睿宏教授協助策畫,專題名為「明代專家《易》說思想內涵與流衍」。通過審查之論文計有3篇:首先,是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張克賓教授的〈明代〈古太極圖〉考論〉。本文主要以明代《易》學習見的〈古太極圖〉為對象,從其作者與源流切入,指出該圖原名〈天地自然河圖〉,然相傳為蔡元定得於蜀地之說不可信,創制者實不可考,而於宋元之際正式流傳,至明嘉靖時廣受關注。後揭示其圖式乃由〈太極圖〉、八卦方位與十二消息卦綰合而成,並具有八卦形成、陰陽生化、交感互根等思想內涵。透過爬梳〈古太極圖〉源流及圖式變化之意涵,提供圖說研究可資借鏡之成果。其次,為本系陳睿宏教授的〈明儒盧翰「元、亨、利、貞」《易》學圖說思想析論〉,透過考索明儒盧翰繼承程朱理學思想及其治《易》而得之《易經中說》,與其敷衍乾卦卦辭「元、亨、利、貞」所成之四德圖式。本文勾勒出盧翰《易》說不只貫通天道、人道與人性,並將天道同於乾道、理氣與太極,進而發展出天人之道的體系,更有實踐政治教化與經世濟民之意義。由此,盧翰其人、其說得以補入《易》學史中,同時在圖說與學說方面俱有益於相關研究。再者,是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楊自平教授的〈明代蘇濬治《易》歷程及特色析論〉。經由爬梳明中葉蘇濬《易經兒說》與《易經生生篇》二書,本文先論蘇氏治《易》由初學抉擇眾說、探究形上易道乃至徹悟生生之理共經三變,再肯定其能將前賢《易》說融會貫通,而在強調自覺與涵養的基礎上闡發吾心本具天理、強調踐禮與淡泊之重要性。透過肯定蘇濬對於前人《易》說能博觀約取,以及探索其《易》學內容之變化與特色,奠定其在《易》學上之影響與定位。

四、第41期專題由本系古育安教授策畫,題為「先秦兩漢文獻中的昔日記憶」。人們探索過去,為了鑑往知來,或者找尋自己在時間之流中的意義。然而過去已然消逝,只留下無數記憶碎片,它們被重組、拼貼,成為種種關於過去的形象,這些形象又以不同的方式被後人記憶。在今日的學術環境中,「記憶」已是廣受關注的主題。當代記憶研究的淵源,一般追溯到法國社會學家莫理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於20世紀前半葉所作的「集體記憶」研究,其內容涉及了記憶的社會框架、記憶的社會功能等深具啟發性的概念,為日後的記憶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哈布瓦赫的影響下,法國的皮耶・諾哈(Pierre Nora)進一步開創「記憶所繫之處」(或譯為「記憶之場」)的概念,德國的揚‧阿斯曼(Jan Assmann)則提出「文化記憶」的概念,他們的研究也成為當代記憶研究的重要參考。若將「過去」視為記憶的客體,他們關注的便是記憶的主體,並致力於發掘記憶主體的社會文化脈絡如何影響他們記憶過去。當代記憶研究的議題大多圍繞著過去如何被賦予意義、如何被敘述、如何被用以建構認同等,研究的材料包括物質性的人類活動遺留物及非物質性的文本內容,此一研究取向,為著重實證主義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發。先秦兩漢文獻記載了大量人物、族群、事件、制度、文化等內容,若以記憶研究的視角重新理解這些內容,研究重心將轉向此時期的人們為何記憶、如何記憶、什麼記憶被留存、什麼記憶被遺忘,以及記憶如何形成、如何被敘述、如何傳遞、如何演變等問題。相較於中國近現代時期記憶研究的蓬勃發展,先秦兩漢的記憶研究則有待開拓,此時期除了研究材料不如近現代多元,大量的出土文獻也給研究者帶來相當程度的解讀障礙,讓研究不易開展。有鑑於此,本期學報擬以「先秦兩漢文獻中的昔日記憶」為專題,敬邀學者專家惠賜鴻文,以期深化早期中國的記憶研究。截稿日期:2024年3月初。

五、第42期專題由本系王婉如教授策畫,題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歷史書寫』──真實、約定和情境展現的多重路徑」。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牽涉了諸多面向,如愛德華・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所述是「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是現在跟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也就是說現代文學史研究的「當下」即屬於「歷史」延長線上,當研究者站在「當下」回望「從前」,從線性時間、時空中抽取某個歷史片段並賦予它「新」的秩序和解釋時,「現今」和「歷史」之間的糾葛就已發生了多次往復,文學也因此有了時代與心靈、社會與文化、思想與學術等發展方向和意義。為了說清楚這些現代文學與歷史之間的「愛恨情仇」和糾葛,領域內的研究者無不嘗試多種可能的表現形式,在真實、約定和情境中來回穿梭,關注作家的心靈、生活、作品文本的發生、社會發展乃至生態史,以多維度的研究角度不斷逼近所謂的「真實文學史」研究。通過不斷發現和釋放被禁錮、壓抑、遮蔽和遺忘的材料。使得過去與當下的對話和互動能更合乎清理、解釋也更能回應新出現的研究問題,從而促使現代文學史產生新的流動,讓文學現場有了多種可能。本期《政大中文學報》擬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歷史書寫』──真實、約定和情境展現的多重路徑」為專題徵稿,舉凡現代文學史的建構/新形態的實踐可能;以報刊、文本、日記出發回到「文學現場」的分析論述,跨語境跨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論述等,凡此皆為徵稿方向。敬邀海內外學者惠賜稿件,共同建構「中國現代文學」相關議題之縱深及廣域。截稿時間:2024年9月初。

本刊今年仍持續獲得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審核通過提供編輯費用補助,並於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進入「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後,2016、2018、2020年又連續獲選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第一級。在此對長期以來支持並協助本刊成長的所有學界師友,以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支持,敬致由衷的謝忱。

本刊為建置一更通暢的投稿、交流平臺,使之能更專業化、國際化、資訊化,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下重新建置《政大中文學報》專屬網站,敬致由衷的謝忱。本網站支援中、英、日三種語言介面,即時更新發刊與徵稿訊息,並提供本刊歷年刊登之學術論文線上瀏覽及下載。既增進閱覽流通,也與國內外學界接軌。本刊新網址https://bdcl.nccu.edu.tw,歡迎學界多加利用。

本刊自創刊起,即同時發行電子期刊,現已收錄於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www.airitilibrary.com)、Hyread Journal臺灣全文資料庫(https://www.hyread.com.tw)、TOAJ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台(https://toaj.stpi.narl.org.tw)、月旦知識庫(https://lawdata.com.tw)、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https://tci.ncl.edu.tw)、臺灣人社百刊(https://p.udpweb.com/soc)等電子期刊資料庫供下載。此外,本刊也收錄於政治大學政大機構典藏(https://nccur.lib.nccu.edu.tw),歡迎學界多加利用。

本期學報得以順利出刊,實仰賴作者投稿支持、審查委員嚴謹審稿,以及本刊編審委員會全體委員、編輯部同仁和秀威公司的鼎力協助,謹此虔申謝忱。

 

《政大中文學報》編輯部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