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132208

编辑报告



第40期 编辑报告
 

 

一、    本期共收稿件33篇(国内稿件24篇,海外来稿9篇)。编辑部形式审查与初审委员审查不通过3篇,迳予奉还。馀30篇,除特稿1篇外,其馀29篇分送两位外审委员审查。特稿不计,32篇共通过5篇,通过率为15.6%,退稿率为84.4%。本期刊登8篇正式学术论文,其中有1篇为本系专任教师的稿件,内稿率为12.5%。维持学术高水准,开拓研究新视野,是本刊宗旨,诚挚邀请前辈时彦,惠赐鸿文。

二、本期特稿为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虞万里教授所撰写的〈〈尧典〉「光被四表」与「横被四表」文本解析──汉代经师隶定与训读的一个侧面〉。精于训诂考证的干嘉学者多致力于解决经典异文的公案,其中关于《尚书.尧典》「光/横/桄/广披四表」的讨论尤盛。本文乃就戴震与王鸣盛的争议切入,爬梳如钱大昕与高邮王氏等干嘉学者乃至晚清的皮锡瑞,如何透过搜求异文、字义训诂和声韵通假等方式进行论证。然于前人研究却多忽略字形演化的问题,故次以光、黄二字的字形和声符分析为枢纽,指出汉人以形、音、义之次序来阅读与理解经师之读简传经,而有因形体与音韵相近致使抄写譌误的状况发生。准此,经典异文的研究还需注意在汉代经师口授笔记的过程中,会因时空差异而形成异文本和异经说,并推论〈尧典〉的早期文本为「横披四表」。最后也提醒研究者,训诂不能仅从因声求义和同音通假漫求其字,还需谨慎考虑文本传授、传钞、字形演变及简帛保存等因素来考释形譌,方得追索其义而不至混淆构形系统与古音系统。

本期专题由本系陈睿宏教授协助策画,专题名为「明代专家《易》说思想内涵与流衍」。通过审查之论文计有3篇:首先,是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张克宾教授的〈明代〈古太极图〉考论〉。本文主要以明代《易》学习见的〈古太极图〉为对象,从其作者与源流切入,指出该图原名〈天地自然河图〉,然相传为蔡元定得于蜀地之说不可信,创制者实不可考,而于宋元之际正式流传,至明嘉靖时广受关注。后揭示其图式乃由〈太极图〉、八卦方位与十二消息卦绾合而成,并具有八卦形成、阴阳生化、交感互根等思想内涵。透过爬梳〈古太极图〉源流及图式变化之意涵,提供图说研究可资借镜之成果。其次,为本系陈睿宏教授的〈明儒卢翰「元、亨、利、贞」《易》学图说思想析论〉,透过考索明儒卢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及其治《易》而得之《易经中说》,与其敷衍干卦卦辞「元、亨、利、贞」所成之四德图式。本文勾勒出卢翰《易》说不只贯通天道、人道与人性,并将天道同于干道、理气与太极,进而发展出天人之道的体系,更有实践政治教化与经世济民之意义。由此,卢翰其人、其说得以补入《易》学史中,同时在图说与学说方面俱有益于相关研究。再者,是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杨自平教授的〈明代苏濬治《易》历程及特色析论〉。经由爬梳明中叶苏濬《易经儿说》与《易经生生篇》二书,本文先论苏氏治《易》由初学抉择众说、探究形上易道乃至彻悟生生之理共经三变,再肯定其能将前贤《易》说融会贯通,而在强调自觉与涵养的基础上阐发吾心本具天理、强调践礼与淡泊之重要性。透过肯定苏濬对于前人《易》说能博观约取,以及探索其《易》学内容之变化与特色,奠定其在《易》学上之影响与定位。

四、第41期专题由本系古育安教授策画,题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昔日记忆」。人们探索过去,为了鑑往知来,或者找寻自己在时间之流中的意义。然而过去已然消逝,只留下无数记忆碎片,它们被重组、拼贴,成为种种关于过去的形象,这些形象又以不同的方式被后人记忆。在今日的学术环境中,「记忆」已是广受关注的主题。当代记忆研究的渊源,一般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莫理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于20世纪前半叶所作的「集体记忆」研究,其内容涉及了记忆的社会框架、记忆的社会功能等深具启发性的概念,为日后的记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哈布瓦赫的影响下,法国的皮耶・诺哈(Pierre Nora)进一步开创「记忆所系之处」(或译为「记忆之场」)的概念,德国的扬‧阿斯曼(Jan Assmann)则提出「文化记忆」的概念,他们的研究也成为当代记忆研究的重要参考。若将「过去」视为记忆的客体,他们关注的便是记忆的主体,并致力于发掘记忆主体的社会文化脉络如何影响他们记忆过去。当代记忆研究的议题大多围绕着过去如何被赋予意义、如何被叙述、如何被用以建构认同等,研究的材料包括物质性的人类活动遗留物及非物质性的文本内容,此一研究取向,为着重实证主义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先秦两汉文献记载了大量人物、族群、事件、制度、文化等内容,若以记忆研究的视角重新理解这些内容,研究重心将转向此时期的人们为何记忆、如何记忆、什么记忆被留存、什么记忆被遗忘,以及记忆如何形成、如何被叙述、如何传递、如何演变等问题。相较于中国近现代时期记忆研究的蓬勃发展,先秦两汉的记忆研究则有待开拓,此时期除了研究材料不如近现代多元,大量的出土文献也给研究者带来相当程度的解读障碍,让研究不易开展。有鑑于此,本期学报拟以「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昔日记忆」为专题,敬邀学者专家惠赐鸿文,以期深化早期中国的记忆研究。截稿日期:2024年3月初。

五、第42期专题由本系王婉如教授策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书写』──真实、约定和情境展现的多重路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牵涉了诸多面向,如爱德华・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所述是「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也就是说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当下」即属于「历史」延长线上,当研究者站在「当下」回望「从前」,从线性时间、时空中抽取某个历史片段并赋予它「新」的秩序和解释时,「现今」和「历史」之间的纠葛就已发生了多次往复,文学也因此有了时代与心灵、社会与文化、思想与学术等发展方向和意义。为了说清楚这些现代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爱恨情仇」和纠葛,领域内的研究者无不尝试多种可能的表现形式,在真实、约定和情境中来回穿梭,关注作家的心灵、生活、作品文本的发生、社会发展乃至生态史,以多维度的研究角度不断逼近所谓的「真实文学史」研究。通过不断发现和释放被禁锢、压抑、遮蔽和遗忘的材料。使得过去与当下的对话和互动能更合乎清理、解释也更能回应新出现的研究问题,从而促使现代文学史产生新的流动,让文学现场有了多种可能。本期《政大中文学报》拟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书写』──真实、约定和情境展现的多重路径」为专题征稿,举凡现代文学史的建构/新形态的实践可能;以报刊、文本、日记出发回到「文学现场」的分析论述,跨语境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论述等,凡此皆为征稿方向。敬邀海内外学者惠赐稿件,共同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相关议题之纵深及广域。截稿时间:2024年9月初。

本刊今年仍持续获得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审核通过提供编辑费用补助,并于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进入「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后,2016、2018、2020年又连续获选为台湾人文学核心期刊THCI第一级。在此对长期以来支持并协助本刊成长的所有学界师友,以及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持,敬致由衷的谢忱。

本刊为建置一更通畅的投稿、交流平台,使之能更专业化、国际化、资讯化,在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补助下重新建置《政大中文学报》专属网站,敬致由衷的谢忱。本网站支援中、英、日三种语言接口,即时更新发刊与征稿讯息,并提供本刊历年刊登之学术论文线上浏览及下载。既增进阅览流通,也与国内外学界接轨。本刊新网址https://bdcl.nccu.edu.tw,欢迎学界多加利用。

本刊自创刊起,即同时发行电子期刊,现已收录于Airiti Library华艺线上图书馆(www.airitilibrary.com)、Hyread Journal台湾全文数据库(https://www.hyread.com.tw)、TOAJ台湾学术期刊开放取用平台(https://toaj.stpi.narl.org.tw)、月旦知识库(https://lawdata.com.tw)、国家图书馆期刊文献资讯网(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https://tci.ncl.edu.tw)、台湾人社百刊(https://p.udpweb.com/soc)等电子期刊数据库供下载。此外,本刊也收录于政治大学政大机构典藏(https://nccur.lib.nccu.edu.tw),欢迎学界多加利用。

本期学报得以顺利出刊,实仰赖作者投稿支持、审查委员严谨审稿,以及本刊编审委员会全体委员、编辑部同仁和秀威公司的鼎力协助,谨此虔申谢忱。

 

《政大中文学报》编辑部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