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初现代化的浪潮下,人们如何看待传统端午节俗与端午纪念屈原的意义呢?由于报刊的盛行,我们得以直接考察民情舆论。笔者发现端午主题的文章大量集中于1918 至1929 年的上海报刊,于是本文第二节先梳理「端午专刊」的形成,说明它如何始于游戏场报,而后《申报•自由谈》延续且扩大影响力,形成新型态的端午书写。第三节探讨端午之历史传说、卫生知识,以及游戏文章的内容与表现方式。第四节诠释民初端午文章中频繁出现的「三节收帐」、「新五毒」,体现了何种社会现象与心理。第五节则分析人们对于端午纪念屈原的看法,包含屈原的当代意义与自杀议题。整体而言,1920 年代的报刊端午文章,紧密扣合社会脉动,反映当时民众的认知与情感,并借由将传统符号重新脉络化,及诙谐幽默的笔触,让端午传统融入新时代。
页次:
125-172
关键字:
端午、屈原、报刊、纪念性、游戏文章
政大中文学报 第四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