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稿中】第45期專題徵稿:異代·異域‧異化——儒家經典於江戶日本的跨域傳釋

  • 2025-06-29
  • AdminAdmin
策畫人:金培懿

根據日本第一部編年體正史《日本書紀》記載,儒家經典東傳日本,乃在應神天皇16 年,又據後世史家之考證,應神天皇16 年約莫落在西元3 世紀末至5 世紀初。而透過百濟五經博士王仁傳來日本的儒家經典正是《論語》及《千字文》,此後,五經亦陸續傳到日本。儒家經典在日本不僅被敕令、詔文所援引,於飛鳥時代亦被聖德太子化用進《十七條憲法》,以喚醒日本人之「和魂漢才」意識。發展至平安時代,日本朝廷官員養成教育之「大學寮」學科中,「明經道」不僅必考《論語》、《孝經》,五經作為選考科目亦分大經、中經、小經。惟當時明經博士清原家之經學研究學風,主要在蒐集經書之異本,試圖盡可能獲得正版,並據陸德明《經典釋文》來進行正音,再據孔穎達《五經正義》而來解讀經注,同時為之標上「訓點」。

進入中世時期,自室町時代中期至江戶時代初期,日人則在參照前人注解的同時,多以當時口語日語而來解說、闡釋儒家經典,撰著成所謂「抄物」的假名經書講義錄。「四書」抄物之外,尤以《毛詩》抄物、《周易》抄物為多,撰著者泰半為明經道博士家相關人士,其中尤以清原宣賢為代表。此等抄物在注解經書時,初期專主舊注經說,後期則不得不加入新注經說,新舊二注並呈,惟整體而言,其注經堪稱主舊注。朱子新注隨著五山禪僧而傳來日本,經由林羅山講經採用新注並受到德川家康認同,繼而隨著朱子學成為江戶幕府官學,日本經學遂由明經博士家學及僧侶外學手中掙脫而出,江戶時代的中國經典注解、闡釋,從宗朱、反朱、回歸原典、百家爭鳴至折衷考證,堪稱迎來其在日本前所未有的興盛時期。

江戶時代日本儒者將中國經典、經學加以本地化、日本化乃至異化。儒家經典注解、闡釋在江戶時代經歷了「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的傳釋過程,其中有著彼等日儒與中國歷代經說的商榷,亦有其個人獨到見解,然亦不免因其「日人」身分或是「日本」立場而導致強解、曲解經義者。中國「異代」之儒家經典,經由跨域傳播而進入「異域」日本,其間如何因應不同之國家、政治、社會、文化,而產生「異化」之經義詮解?江戶時代之日本經學作為中國儒家經典的跨域傳播、傳衍、發展與異變結果,其研究議題不僅牽涉文化交流、文本傳播、經典注釋、出版文化、文化回流等,更涉及經學如何滲透進江戶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及宗教、生活,以及經學作為近代日本接受西學思想之工具性,乃至舊學轉型問題等等。本期《政大中文學報》擬以「異代•異域•異化——儒家經典於江戶日本的跨域傳釋」為專題徵稿,敬邀海內外學者專家惠賜鴻文,期能闡明江戶日本經學之多元面貌,深化日本漢學研究。

截稿日期:2026 年2 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