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画人:金培懿
根据日本第一部编年体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儒家经典东传日本,乃在应神天皇16 年,又据后世史家之考证,应神天皇16 年约莫落在西元3 世纪末至5 世纪初。而透过百济五经博士王仁传来日本的儒家经典正是《论语》及《千字文》,此后,五经亦陆续传到日本。儒家经典在日本不仅被敕令、诏文所援引,于飞鸟时代亦被圣德太子化用进《十七条宪法》,以唤醒日本人之「和魂汉才」意识。发展至平安时代,日本朝廷官员养成教育之「大学寮」学科中,「明经道」不仅必考《论语》、《孝经》,五经作为选考科目亦分大经、中经、小经。惟当时明经博士清原家之经学研究学风,主要在蒐集经书之异本,试图尽可能获得正版,并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来进行正音,再据孔颖达《五经正义》而来解读经注,同时为之标上「训点」。
进入中世时期,自室町时代中期至江户时代初期,日人则在参照前人注解的同时,多以当时口语日语而来解说、阐释儒家经典,撰着成所谓「抄物」的假名经书讲义录。「四书」抄物之外,尤以《毛诗》抄物、《周易》抄物为多,撰着者泰半为明经道博士家相关人士,其中尤以清原宣贤为代表。此等抄物在注解经书时,初期专主旧注经说,后期则不得不加入新注经说,新旧二注并呈,惟整体而言,其注经堪称主旧注。朱子新注随着五山禅僧而传来日本,经由林罗山讲经采用新注并受到德川家康认同,继而随着朱子学成为江户幕府官学,日本经学遂由明经博士家学及僧侣外学手中挣脱而出,江户时代的中国经典注解、阐释,从宗朱、反朱、回归原典、百家争鸣至折衷考证,堪称迎来其在日本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
江户时代日本儒者将中国经典、经学加以本地化、日本化乃至异化。儒家经典注解、阐释在江户时代经历了「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的传释过程,其中有着彼等日儒与中国历代经说的商榷,亦有其个人独到见解,然亦不免因其「日人」身分或是「日本」立场而导致强解、曲解经义者。中国「异代」之儒家经典,经由跨域传播而进入「异域」日本,其间如何因应不同之国家、政治、社会、文化,而产生「异化」之经义诠解?江户时代之日本经学作为中国儒家经典的跨域传播、传衍、发展与异变结果,其研究议题不仅牵涉文化交流、文本传播、经典注释、出版文化、文化回流等,更涉及经学如何渗透进江户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及宗教、生活,以及经学作为近代日本接受西学思想之工具性,乃至旧学转型问题等等。本期《政大中文学报》拟以「异代•异域•异化——儒家经典于江户日本的跨域传释」为专题征稿,敬邀海内外学者专家惠赐鸿文,期能阐明江户日本经学之多元面貌,深化日本汉学研究。
截稿日期:2026 年2 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