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禮天

本文對《文心雕龍》審美心物理論之建構予以分析詮釋,通過對其「各種視域融合」的研究認為:先秦時期儒家重視心對物的積極作用,當是劉勰強調審美主體感物而動的思想基礎,是《文心雕龍》審美心物觀強調「物以貌求,心以理應」的重要理論「視域」,戰國至兩漢時期,從《易傳》、《呂氏春秋》、《禮記》及《春秋繁露》等著作中,可以看到儒學融人了陰陽五行的學說,其孕發了「氣之動物,物之感人」的文藝思想,並構成《文心雕龍》審美心物觀「物色感召」的基礎;劉勰審美「虛靜」說以及「入興貴閑」的理論,與道家「虛而待物」的思想也是貫通的;六朝時期玄學、佛學的心物觀念,特別是般若學的本無,即色、心無三宗思想,對《文心雕龍》審美心物觀的潛在作用也是深刻的;在心物與言意的關係上,劉勰認為心物交融的過程,正是以語言作為其「交融」的思維形式。《文心雕龍》這種心物交融的審美內涵,成為中國文學藝術創造的獨特特徵。

頁次: 3-28
關鍵字: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期

作者:曾守正

在中國文學(史)、文學思想(史)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往往仰賴正史(尤其是文學類傳的資料)做為論據。事實上,一部史書的完成,乃是史家面對過去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事件所遺留下來的史料,運用其才智學養、情感想像等,逐一檢擇耙理、綰合聯繫而成。史家的一切觀點,有來自於己身的個殊經驗,也有出自於社會的時代氛圍,乃為複雜的人文現象。對正史文學類傳進行研究,應有助於我們反省某一時代解讀另一時代文學史的狀況,並便於我們接近被解讀時代的樣貌。 本文擬以兩《唐書》文學類傳為例,說明歷史圖像與文學評價疊合的狀況。為求討論方便,先自兩篇傳序共同涉及的「時變」觀念展開,再通過特定作家的傳文記錄,指出兩書在歷史圖像與文學評價疊合上的差異,進而彰顯文學類傳的兩重主觀性。

頁次: 29-58
關鍵字: 文學彙傳、正史、時變、新歷史主義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期

作者:高津 孝

本文以南宋詩人陸游為檢點的焦點,從文學史的角度考察陸游的評價歷史,探討文學研究所隱含的政治性問題和國家主義問題。文學史在取舍評價過往詩人、尤其是被冠以「愛國」頭銜的詩人時,一定會遭遇複雜的歷史性,迫使讀者必須與過去對話、與現代對話。這裡既有詩人所生活的時代以及詩人的資質的問題,同時也有評價者的主體問題。對陸游與近代國家主義的關係的關注,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的梁啟超那裡。近代社會乃是利用有可能通向近代國家的「原國家主義」的社會意識、感情、情緒──即言語、民族、宗教、政體的持續性──而構築起來的。本文試圖重新考察梁啟超的國家主義與陸游評價的關係,追溯陸游評價的系譜,從而解析國家主義與文學史之間的「同案犯」的關係,並由此摸索如何從東亞文學史的角度、在與社會的相關關係中來敘述中國文學的歷史。

頁次: 59-78
關鍵字: 陸游、愛國主義、中國文學史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期

作者:陳韻竹

秦觀是一位文類意識極清晰,又謹守格法的文人,〈湯泉賦〉與〈遊湯泉記〉乃秦觀在同一時間地點,本於同一事件背景,分別以「賦」與「文」兩種文類創作的兩篇文章,文類區辨的意義特別突顯,是兩種文類對比的極佳素材。此外,依循學術傳統〈湯泉賦〉應歸類於「文體賦」,「文體賦」與真正「文體」之間的句法比較,是同質的比較,由同見異,方具意義。「賦」遠紹《詩經》、《楚辭》,所以自附庸成大國,與「詩「劃境,「散文化」是重要關鍵。「賦」與「文」的糾葛極深,而宋人以「破體」為創新,「賦」與「文」兩種文類在內容、功能、修辭及結構的互相滲透浸染,更加深了「賦」與「文」的纏結,以至「用韻與否」似乎成了區辨兩種文類僅存的象徵標誌。本文嘗試換一個視角,由語言模式上句法結構的觀點,剖析比較〈湯泉賦〉與〈遊湯泉記〉兩篇文章,探討秦觀「賦」與「文」句法表現的異同。漢語文法中所謂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及助詞等「虛詞」承負了組合限定意義的重要責任,「虛詞」本身並不具實質意義,卻是決定句法的樞紐,檢視虛詞的運用,是觀察句法行為的重要窗口。本文首先藉由統計資料,計算這兩篇文章之字數、句數與句長等數量及使用頻率,以掌握兩篇文章整體輪廓,然後再進入虛詞「量」與「質」上的整理參照,經由虛詞延伸至句法,透過科學的描述、系統的比較,揭露現象,呈現二者句法表現之分歧,並對現象背後的成因,提出周延合理的詮釋,是本研究課題的核心。逆向反推,尋出除了內容、功能、修辭、結構及聲韻之外,秦觀實際作品中,「賦」和「文」文類區辨的句法特徵,作為重新思考賦體分類的基礎,是本文的目的。

頁次: 79-122
關鍵字: 秦觀、賦、文、虛詞、句法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期

作者:侯迺慧

中國園林發展至宋代臻於鼎盛,大量的園林在宋代被興建修造,大量的園林曾經繁榮興盛,但也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衰敗荒廢,終而消逝無蹤。因此到了明代,為數眾多的廢園就出現在歷史的片段中。在明代文人的園林書寫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廢園題材,文人們感慨園林的變易幻化,牽動了人事無常、生命短暫的悲傷。這種悲傷在心理學尤其是存在心理治療學中被認為是一切焦慮的根源,也是在防衛機轉(逃避)驅動後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的根源。但是明代文人卻能正視並注意它,以開放型態的生命系統來面對這個亙古不變的憂傷事實。他們在園林圖畫與園林詩文的創作中發現一些超越性的特質,足以彌補園林幻化的缺憾,從而對治了也轉化了幻化的悲傷。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一、前言,依循歷史發展的軌則,說明中國園林在明代產生大量荒敗幻化現象的必然性。二、呈現明人文集中為數眾多的書寫園林幻化的現象,並分析園林幻化的兩大原因。三、析論明人如何運用園林圖畫的超越性特質來對治園林幻化的悲傷。四、析論明人如何運用園林詩文的超越性特質來對治園林幻化的悲傷。五、從園林──圖畫──詩文──序記的創作次序,分析「圖畫/園林」、「詩文/園主」的對應性治療關係,以說明一連串園林藝術創作背後隱藏的園林主人對於園林與個人生命精神永存的不同希冀。

頁次: 123-154
關鍵字: 園林、園林圖畫、園林詩文、心理治療、存在心理治療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期

作者:廖冰凌

五四女性文學是因應五四新文化運動而出現的一批女作家之作品,這些女作家和作品迄今仍是學者探討中國女性文學與性別課題相關的重要文本。然而,大部份評論普遍集中討論女性人物所呈現的女性情慾課題,而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之情慾探討則仍有待發掘。雖然近年來開始有學者注意到這方面的研究,但這些評論偏向部分特定的個別女作家或作品批評,所展現的只是個別現象,無法涵蓋宏觀上的五四女性文學作品中之男性情慾書寫。本文嘗試挖掘有關五四女性文學文本中的男性情慾書寫,以男性人物為研究中心,對文本中的兩性關係進行概念化的整合,以凝聚這些男性所體現的情慾內容和意義。

頁次: 155-182
關鍵字: 五四女性文學、男性形象、民主化的、兩性關係、情慾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期

作者:羅亞娜

許多具有影響力的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家設法維繫他們的思想傳統,而此一傳統所使用的語言對於意識本身仍起著本質性的影響,可以在社會現實之間具有實用性,也就是規範性作用。這些取向與理論結果之間的一個一致性解釋,是我們去檢視任何理論與社會實際之間互動關係的實用性前提。若我們反省,現代中國哲學在面對千禧年時可以提供何種新知識,使我們在全球化發展中具有積極而正面的意義,從而發現一種新理解的知識論。這意味著,我們的首要之務必須要建立一種創造性的對話,此種對話可以超越特定的種族中心主義之評價與歧視,進而引導一種理解之新形式。是以比較哲學即是聯結各個不同的哲學傳統,這些哲學傳統是在其特定的文化範圍中發展出來。故比較研究的核心與基本任務,便是要研究不同哲學傳統中的可共量形式。當然,這些共量形式在方法學上最關鍵的部分,即是可以保證對於研究對象之分析與解釋是客觀且可供驗證的。

頁次: 183-204
關鍵字: 現代中國哲學、比較哲學、文化間研究的方法論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