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期
出版日期: 2004-12
本文擬以王琰《冥祥記》為主要材料,將其置於整個六朝「釋氏輔教之書」的脈絡中加以觀察,建構出該書的文化情境;繼而微觀特定的 文本,試圖剖析其思想與象徵、概念與隱喻、精英與民間、理性與信仰之間,所顯現的內在辯證關係。換言之,本文的核心主旨,正在於反覆印證《冥祥記》中所呈現的各種空間,並非僅是作者所聽聞、或想像的空間,而是各種宗教符號再現所構成的的象徵空間,與其地、立場等社會資源的分配,都有絕對密切的關聯,最後透過書寫,落實到南朝現實的、歷史的佛教空間。在從生活世界、救度空間和涅盤境界三個角度的論析下,可知《冥祥記》中的空間書寫並非凝滯不動的,空間不僅作為生命事物據以存在的活動場域,提供六朝人士具體的歷史、地理空間,並透過宗教體驗的內在啟蒙,認知自我情慾生成、了悟萬物苦聚無常的過程,對於自身與周遭的際遇或苦難,得以用因業輪迴予以合理詮釋;同時藉由禮佛、誦 經、建塔等具體宗教實踐,當下的苦聚世界隨即聖化,神佛降臨,智光普照,從而轉懼為喜,轉危為安;並激勵信眾歸心淨土,朝向光明可期的未來樂土。而王琰也藉由《冥祥記》中實而有徵的具體事例,以及細微可感的宗教體驗描寫,作為自身體驗與所遭遇的宗教論辯提供了最佳的辯護。
專題稿 唐代市人小說
本文首先探討唐代市人小說的源起與表演形式,進而回溯從先秦到明、清時代,古典文獻中「市人」一詞的意涵,皆是指在市場裡從事工商業為生計者。但從該詞與藝能種種相關的用法中,發現早期的藝能與市場活動存在著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職業藝能者的誕生與成長,實與市場這樣的空間密切相關。 其次,經由唐代小說中有關市場的記載,從市場的空間配置與功能,發掘出「市場」與「皇宮」 ·實形成一種陰陽對比的觀念,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價值觀。更明確地說,市場隱然與皇帝作為頂點的行政機構相對,成為一種反權力的想法及其相關價值觀的空間象徵。而唐小說這種反映都市住民的價值觀的藝能性格,也成為宋元以降的小說史中主要的動因。
性別的銘記與操弄是一個基本而普遍的文化結構。在不同文化世代中,女性一一身體往往是不同意識形態交相指涉的文化操演空間。本文 以《唐詩畫譜》中女性意象版圓的文化展演為論述主軸,探討晚明新型消費社會下,《唐詩畫譜》女性意象版圖作為禮教/情教、雅/俗相互指涉、辯證的文化演練空間,男性論述主體如何建構以性別差異作為慾望、權力的論述?在詩畫轉喻、互典的視覺藝術中,女性如何被塑造成帶著慾念的男性觀視之物?詩畫轉喻、互典的視覺意象與性別論述如何展現男性權力/父權體系的文化主宰結構?在晚明社會層級逐漸鬆動,及文化消費的運作機制與道德/慾望移位的文化氛圍中,女性意象版圖又如何逸離、擺盪於父權體制外而展演出女性一一身體一一慾望之多元流動的變貌?一場跨越理/情、雅/俗文化範域的性別革命實踐,又是如何展演於詩/畫轉喻、互典的女性一一身體空間疆界中?全文分從禮教圖式與託喻美學、風月空間與情慾隱喻、觀視行為與欲力迴路、 消閒空間與姐妹情誼四方面論述《唐詩畫譜》中女性一一身體空間疆界滑移、越界所開歐性別、慾望、階級多重存在的流動認同的可能性。
《左傳》以史傳經,透過選錄史事,對事件、人物的評議,「記功司過,彰善癉惡」,不僅呈現一種有系統性、因果性、內涵性的史傳敘 述,間也寓含某種價值取向,為法為戒,以資垂鑑。作為一部記載人類往事之遺跡的論著,《左傳》對歷史材料的取捨與歷史的趨勢必有其自覺的看法,易言之,即其書寫的背後應有某一種歷史觀點作為依據,然而歷史現象是多元決定的一種現象,並非單一觀點所可涵括,因此即便是在歷史文化的時空座標中,雖有共享相同的思想與行為模式的社會因素,所呈現的種種敘述也非全然是「同聲齊唱」的社會現象。 所謂複調式多聲部的文化闡釋,在此乃借用巴赫金的理論,說明歷史文化現象是指「許多獨立、清晰而不混雜的聲音與意識的多元性,和 價值上完整聲音的真正的多聲部。意即是在作者敘述觀點背後所呈現的政治、意識形態、歷史與文化衝突的一種現象。由於《左傳》書中有關夏姬美色禍殃之議題,大都是藉由人物群的話語或事件而呈現,並非直接面向的描摹,本論文遂引用美學概念中的「事物幻像」一一「鏡像」一詞,以此說明有些事實是通過類比而產生的,就像透過鏡片來觀察事物般,夏姬亦只是《左傳》作者筆下藝術的摹本,是在作者觀念世界中的一個原型。因此本論文嘗試以《左傳》一書的情節設計、人物描寫,以及作者用以形塑夏姬的文化語境作為基點,經由參酌更多史傳資料之後的辯證,將歷來(包括《左傳》在內)評論夏姬所造成統一模式的價 值判斷,推演為多元取向的意義闡釋。
禪宗往往以詩偈表現禪意,一般的禪詩多採用吟風嘯月或怪誕俚俗的語言風格啟悟世人,本文則收錄罕見的、由僧侶所撰,在形式上表現為男女艷情,實乃寄寓禪理之禪詩,分析其中所蘊含的種種禪機悟境,並對「意在言外」的禪理進行哲學上認識論剖析,闡述包括:主體的自悟、整體的感知、非邏輯的直觀、矛盾統一的辯證性等思維,以說明這些艷詞禪詩在認識思維意義上的價值。
佛教信徒為了傳教需要,常常從大部佛經中抄出局部經文單獨流通,此類經典即稱為「別生經」,又名「抄經」。「別生經」的數量很多,是古代佛典目錄學家處置的重要對象之一。本文先將「別生經」分為「抄原典」和「抄譯本」二類,然後分別討論其細部問題,最後提出四項研究心得,請學界指教。本文對佛經翻譯和佛典目錄的研究者,具有參考價值。
西方文學界自1970、80年代以來,已將文學研究的焦點轉到讀者身上,德國文論家姚斯(H. R. Jauss)更以接受美學的角度對以往文學史的撰寫提出挑戰,接受美學強調讀者在文學史中所佔的重要地位。以接受史觀來看台灣小說的發展,顯然與從形式主義和新批評的觀點出發有很大的不同。雖然目前尚未見由國人撰寫的台灣小說史的出版,更未見自讀者的接受角度撰史的著作,惟近20年來,包括1986年久大書香世界「暢銷三十」的問卷與市場調查、1999年由《聯合報副刊》承辦的「經典三十」的評選、以及2004年由誠品書店等單位合辦的「最愛一百小說票選」等,這些於當代小說史中出現的文學事件或活動,均可從接受的角度出發來一一檢視其於歷史演變中所產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