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五期
出版日期: 2006-06
古文字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为汉字的发展寻索并建立明确的历史途径,为达成这项目的,介于古文字与今文字之重要文献──《说文》,成为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凭借。因此,本文取西周晚期至秦代之间,现存刻铸于秦青铜器上之铭文,与《说文》相较参验,逐字比对书体,比对的内容包括「笔势」、「笔意」及「形构」三大部分,其中「形构」又细分为「简省」、「增繁」、「别构」及「易位」四项。经由秦文字与《说文》小篆书体的比较,探索许氏《说文》小篆书体的根源。此外,秦始皇采李斯之议行「书同文字」政策,成为文化上重要的功绩之一,借由秦金文之整理及与《说文》书体比较,可一窥秦金文异体现象,亦可检视此一政策之成效。
〈木兰花慢〉在历代词家的作品中,数量甚丰。万树在《词律》中指出本词「作者如林」,《全宋词》中亦收录一百五十五首。词学律书中,万树《词律》收二体;《御定词谱》录有十二体,但因作品、作家繁多,因以在体制上鲜有相类。闻汝贤,《词牌汇释》云:「《词律》二体,双调,正蒋捷一体,一百一字,又黄机一体,亦一百一字;《词律拾遗》有补收柳永、吕渭老二体,双调,均一百一字;《词谱》十二体,双调,除上述收蒋捷、吕渭老二体外,又收正柳永一体,一百一字,又柳永、曹勋、程垓、李芸子、严仁、曾觌六体,均一百一字,刘应雄一体一百二字,卢祖皋一体一百字,无名氏一体一百字。」故关于谁得体例之正,已成为历代词评家讨论的重点。 本文借由郑文焯先生在《郑文焯手批梦窗词》对〈木兰花慢〉(紫骝嘶冻草)一词中所作的「夹协」与「短叶」探索核心,进一步全面分析〈木兰花慢〉一词的词牌、体例等相关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清明节是一个源于农事历法的节日。本文,我们由「清明剧」看宋以后的清明节面貌,看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令清明节在诸节中地位显赫,文化内涵繁富。本文论述的几部戏剧,或以清明为时空背景,或蕴含其民俗内涵和附会传说,或表现其民俗纠葛两性恩怨,由此我们能够获知当时清明「寒食」其外、「上巳」其里的本质,同时窥探到节令文化对戏剧题材、情节内容和人物塑造的渗透。本文证明了对以传统节日为主的民俗文化具有保存、载传、发扬等功能。
花也怜侬(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给读者提供了最早的形象展示中国古老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的文学画面;小说以写实的姿态对海上妓家暴其奸谲,不仅终结了我国妓女文学中绵远久长的「救风尘」主题,而且使文学史露出了人性觉醒的曙光;在结构上,小说突破了传统世情小说惯有的家族型结构方式,而是在广泛的社会交往网络中探讨现代长篇小说的结构技巧。此外,采用吴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也是对小说现代性特征的有益尝试。
「南明」(1644-1683)有别于「明季」、「明末」、「晚明」(1573-1644)等词,在明代正统王朝结束后(指崇祯帝自缢),南明三帝及其忠臣烈士「偏安南方」,与清朝继续对峙,产生「明代尾声」和「清朝初始」的并时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 南社(1909-1923)以革命社团形态在出现,无论是文学/史学均在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南社大量从事「南明书写」,包括对南明人、事、时、地、物的感怀吟咏和对南明史料、史事的记录、搜罗,引领南社发展的柳亚子无疑是最具指标作用的人物。是以本文以柳亚子个人的「南明书写」作为研究标的,经由南明史料蒐集与撰写历程、南明史及人物的书写等议题,就其早年热心阅读南明史集,写作〈郑成功传〉、〈夏内史传略〉、〈中国灭亡小史〉、《南明史纲》、《南明人物志》等文为主轴;进而探讨清末与民国中日抗战时期的柳亚子,如何在黎里、上海、香港、桂林等地拓展南明史的写作及研究工作。希望见出柳亚子为抒发时代感怀和凝聚国族认同,形成有别于一般史家结集历史文献,借以重构「南明」历史记忆的特殊意涵。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篆刻一向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印人寥寥而居于边缘位置,其参与人数不仅远低于男性,亦远低于女性的诗人、画家。究竟可考的女性印人有哪些?身份为何?从事篆印者的两性比例大概是多少?这些问题一直缺乏专门探讨,亦即本文期以补阙的一项重点。其次,明代中叶以降,文人亲自操刀篆刻的风气转盛,所谓「无事不可入印」之閒章亦随而蓬勃发展,那么,男性印人之柔情寄讬于篆印的风貌若何?此为本文重点之二。从传世印谱与相关文献普遍考察,笔者发现四个世纪以来,其内容刻记两性缱绻之情者微乎其微,有之,或出以含蓄手法,或彰显情义而抑制情欲。明、清时期在两性情欲方面,诗文戏曲明显呈现开放趋势,对照之下,閒章文本则甚为保守,民国后,女性印人增多,此现象却未见突破,因知篆刻本身即藏有深固的历史印记。
台湾报导文学的理论论述是与创作实践同时并起,然而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后,相对于创作的热潮与丰硕成果,理论研究却显得冷清而滞后,直到90年代后期,相关的学位论文写作才日渐增多,但如果去掉与报导文学纠缠不清的旅行文学、自然写作等次文类,清楚定位为报导文学研究的论文其实不到十本,这样的成绩是令人困惑且汗颜的。至于学院外的讨论虽然一直有零星文章发表,但缺乏整体、系统的呈现。本文拟针对此一现象进行原因的探索,背景的分析,并观察现有的理论论述,划分其发展阶段,评析其特色、得失与价值,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