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子尹

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许慎曾引用易传「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语,以说明汉字之来源。这一份对人的身体和对周遭事物的双重重视,与现象学传统对身体与吾人的生活世界的「相联性」(Korrelation)的重视可谓不谋而合。在现象学传统中,胡塞尔首开对身体(Leib)的讨论,若论对身体现象与感知世界之间的微妙关系阐述之精微,则梅洛庞蒂更有过之。借着对《说文》540 部首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成千累万意义极尽丰富的汉字所由出的「部首」的确可溯源于身体与外物这两大类别(分别可再分为2+3=5 小类)。借着梅洛庞蒂的身体世界相联性理论,加上他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工具(如「身体图式」),我们更可说明,许多汉字的结构都和身体(或其部分)如何与其自身,或与他者的身体(或其部分),乃至与外物(无论是大自然诸现象、动物植物,或是人文器物建制)的互动有关。而反映这各种各式的身体与外物间的互动的汉字,乃构成种种关乎社会、环境、技术、经济,政治、礼仪、乃至人文建制的意义内容。顺着胡塞尔于第四「逻辑研究」中提出的「纯粹意义逻辑」的建议,本文最后尝试从身体─世界互动的角度,大胆地拟订出汉字的一些「原始组合模式」,以说明汉字如何从部件开始,得以循各种组合方式孳乳浸多。

页次: 5-48
关键字: 现象学、身体图式、古文字、《说文解字》部首、纯粹意义逻辑
政大中文学报 第三十三期

作者:祁立峰

「文章辞赋化」这个概念出自王梦鸥《传统文学论衡》,他认为一般人爱奇新变的心理,加上贵游文学家的倡导,导致六朝文章趋于雕饰繁复, 原本运用在辞赋的风格,逐渐氾滥到了一般的文体,此即为「辞赋化」。其后研究者亦从「诗的赋化」、「诗赋合流」等概念作为切入点,观察六朝文学与文类的独特现象。本文尝试重探此一论题,但将讨论面聚焦于三个剖面─文论、乐府以及「赋得之作」。首先是文学主张中追求「新变」的心理与意义;其次是民歌乐府中的意象、典故与素材,对于梁陈宫体诗提供的养分;其三则是六朝有一类以「赋得」为题材的作品,他们对过去的经典进行续衍,同时又用了「赋」的复诵铺排之本义。本文的三个侧重点或许只是偏例举隅,但所谓「辞赋化」原本只是一个大而化约的观察,透过以上几例,希望可以更细腻、也更精确地厘清「文章辞赋化」这样的概念,也能更聚焦「赋」这样的文类在中国文学史中展现的关键意义。

页次: 49-6
关键字: 关键词:文章辞赋化、新变、乐府、赋得、宫体
政大中文学报 第三十三期

作者:陈逢源

朱熹与张栻两位学术领袖,同辈论交,一生欣赏,于学术分歧之际,剔除疑义,纠举偏失,进而于日用之间察识,化解动静纷扰,开展儒学系 谱,二程歧异得以厘清,张栻引介与启发,具有关键作用。只是以往以道南与湖湘学脉是相互竞逐的关系,将朱熹思想发展视为湖湘学没落原因,不免见其异,不见其同;或是标举存有,认为张栻不能发其师精蕴,只能顺从朱熹说法,不免见其偏,不见其全,说法皆与理学发展脉络相违背。朱熹从「中和」之辨,建立心统性情架构;厘清由〈太极图〉而《通书》关系,绾合天道与道德;进行「仁」说辨论,最终以「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确立经典诠释内容,理学得以成立,有赖两人无私分享,学术为公,可为典型,意义所在,固不可以门户论之。

页次: 77-112
关键字: 朱熹、张栻、道南学脉、湖湘学脉、二程理学
政大中文学报 第三十三期

作者:杨自平

元代《易》家赵采着有《周易程朱传义折衷》,相较董真卿从体例会通 程、朱《易》,赵采则重内容的合会。在版本上选择程《传》以传附经的体 例,且同传世本程《传》未附〈系辞传〉等传文。赵采除了阐发程、朱说 法,并借由为后人忽视的朱子说法,指出朱子并未反对汉《易》互体、纳 甲等释象方式,对卦爻辞取象多所解释,对朱子卦变说的争议提出说明, 并提出各卦仅有一卦变的主张。在个人特色部分,指出整部《易》的象数 与义理是紧密关联的,尤重阳九与义理扶阳抑阴、《易》为君子谋的关联。 赵采肯定程、朱《易》,并加以开展,发扬兼重象数与义理的观点,不仅羽 翼程、朱《易》学有功,对《易》的研究亦有其贡献,其重要性应予正视。

页次: 113-138
关键字: 赵采、《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元代、程朱、《易》学
政大中文学报 第三十三期

作者:李忠达

元初着名内丹家李道纯的修炼团体,平日除传授内丹、《易经》与《老子》思想外,也常指导学人参究禅宗公案。《清庵莹蟾子语录》记载着李道纯平时与弟子讨论、参究的过程,这些内容也曾被重新编入其他着作内刊行流通。《语录》的材料呈现出,李道纯上堂说法的模式与团体组织都向禅宗丛林制度有所借鑑。师徒之间参证心得、联句赋诗等活动,也与禅宗参公案的思潮有所关联。此外,李道纯传授《老子》的内容载于《道德心要》,日后写定为《道德会元》;李道纯与赵道可的对话,也载于〈黄中解惑〉,日后被编辑到《中和集》中。这些文献不但透露出李道纯内丹集团的组织型态、口传传统、内部文本写作与流传的过程,同时反映出他们关怀的问题。迄今为止,《清庵莹蟾子语录》的丰富材料尚未被学界完全揭露,故本文以此部《清庵莹蟾子语录》为核心,透过与同时代内丹、禅宗文本之比较,讨论其师徒授受与经典传习之模式。

页次: 139-178
关键字: 李道纯、内丹、《清庵莹蟾子语录》、《道德会元》、《中和集》
政大中文学报 第三十三期

作者:刘德玲

八大山人(1626-1705),是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 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一生以明朝遗民自居,「八大山人」命名的 用意,是因八大山人在落款时将四字写得像草写的「哭之笑之」,有哭笑不 得之意,以寄讬国亡家破之痛。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有其特殊的隐喻象 征,其中作于康熙29 年的〈孔雀竹石图〉即是隐晦难解的一幅作品,各家 对作品的诠释甚为纷歧,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以文化符码的角度 探讨画作中物象的隐喻作用,另外,探讨〈孔雀竹石图〉创作的时空背景 及画作交涉相关的人、事、时、地、物等,得知八大山人的〈孔雀竹石图〉 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政治讽刺意义的画作,讽刺的对象众多学者皆论定是与 山人交恶的宋荦(1634-1714),然而,我们透过二人之间的相关史料可证, 山人画作并无讽刺宋荦的可能性。此外,透过解构画作,我们得以窥见山 人作画时的心境和遗民情感,还原作者在创作〈孔雀竹石图〉的创作核心 意念与创作的动机意图,对在距今三百多年前,特殊时空背景下的山人应 能有更真实的认识。

页次: 179-208
关键字: 八大山人、朱耷、花鸟画、〈孔雀竹石图〉、宋荦
政大中文学报 第三十三期

作者:林清源

本论文以徐在国编《传抄古文字编》「一」、「上」、「示」部为范围,从 中选取「一」、「元」、「天」、「上」、「帝」、「礼」、「禧」、「禄」、「祥」、「祉」、 「福」、「祐」、「祗」、「禔」14 字,合计27 组传抄古文字形,针对这些古 文构形演变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考察。 许多传抄古文构形,乍看似乎难以理解,惟经细心考察,不难发现它 们大多有理可循,有些是宋人在编纂古文字书时,将通假字、近义字误释 为本字,有些则是古文在传抄过程中,发生变形、讹误、错置等状况,厘 清这些表面乱象,当有助于正确认识传抄古文的原貌及其学术价值。

页次: 209-248
关键字: 传抄古文、《汗简》、《古文四声韵》、《集篆古文韵海》
政大中文学报 第三十三期

作者:张宇卫

本文主要围绕《清华六•郑武夫人规孺子》进行讨论,除了针对部分 字词、句义尝试提出新说外,也就若干句段进行译解,兹以三面向概要如 下:一、个别字词释读,如考释简1、12「规」字为规画义,将简3「姚闻」 释读为「弔问」,另外也对于「卑耳」、「共」、「爯」等字词进行考释; 二、语言结构,如推论「规」与宾语间为「为动」结构,方能有规画义, 宾语本身是受益者。文中亦就「今是臣臣」等结构进行分析、解释;三、 句段语意,即针对简5「今是臣臣,其可不宝」、简15「几既臣之获罪,或 辱吾先君」、简17「几孤其足为勉,抑无如吾先君之忧何」等句分析字词 与译解。

页次: 249-288
关键字: 《清华六》、〈郑武夫人规孺子〉、字词考释、楚简
政大中文学报 第三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