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寅

關於韓愈詩歌對怪奇風格的追求,歷來都從避熟取生的動機著眼,在唐宋詩變革的格局中加以認識和討論。實際上韓詩最重要的變革是在唐詩清奇雅正的美學理想中單單發展了「奇」的一面,遂以險怪、謔俗、生新、粗硬的趣味,衝擊和顛覆了古典詩歌典雅和諧的審美想,開中國文學「現代性」之先聲。韓愈詩歌在清初以前始終未得到較高評價,典型地表現為「被壓抑的現代性」。從葉燮《原詩》推崇韓愈為古今三大詩人之一,到清代中葉詩壇全面肯定宋詩,其間的同步性顯示了一種新審美價值觀的確立,意味著中國詩學語境已由古典進入現代,韓愈評價的戲劇化變化是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進程密不可的。

頁次: 1-30
關鍵字: 韓愈、宋詩、評價、美學、現代性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

作者:荒見泰史

筆者在拙稿《敦煌本讚文類と唱導,變文》裏曾提到過佛讚略要本,本稿便是進一步探討這些佛讚等韻文類發展演變的背景。通過以俗人為對象舉行的齋會、法會等的宗教儀式上的用途,來考察淨土五會念佛法事在9、10 世紀敦煌的演化過程,佛讚略要本通過各種齋會、俗講等影響到講唱文學文體,以補足前稿。 從唱導演變成為講唱體變文、講唱文學的角度來考慮,在敦煌的講唱體變文的發生以及流行應是9 世紀末到10 世紀,很有可能是10 世紀以後,這段時期的音樂、讚文的流行和變化需要關注。本稿裏探討了佛讚的流行、作為其淵源的淨土五會念佛的流行,和種種宗教儀式之間的習合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些是研究講唱體變文發生所不可忽略的問題。

頁次: 57-86
關鍵字: 變文、講經、八關齋、五會念佛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

作者:楊明璋

敦煌講唱文學中的物,往往不僅僅是單純、平凡的物件,它或擁有神異的能力,或具有深層的意蘊,或成為敘事的結點。本文以劍為焦點,討論劍在敦煌講唱文學中的意義。在有些文本中劍充分發揮了敘事美學的功能,像〈伍子胥變文〉,劍讓故事的結構更加緊密、前後情節互為照應,伍子胥也成功地被形塑為劍俠,快意恩仇的主題更因此被完整地突顯。此外,在敦煌講唱文學中,劍時而是尚武精神的展現,時而是正義、避邪的象徵。在講經變文裡,劍又常與解脫的智慧連結在一塊,而在講史變文裡,劍則是地位權勢的象徵。

頁次: 87-114
關鍵字: 敦煌、講唱文學、劍、變文、敘事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

作者:許華峰

顧頡剛對〈堯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書時間的考辨上。他從1908年(16 歲)開始接觸《尚書》,漸漸懷疑今文,認為〈堯典〉晚出。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累積,到1931 年在燕京大學開設「《尚書》研究」課程時,寫出〈《堯典》著作時代考〉,認定今本〈堯典〉成於漢武帝時。這是顧頡剛〈堯典〉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一直到他過世,皆未改變此一論斷。本文從顧頡剛所留下的大量筆記,說明他對〈堯典〉著作時代考證的思考過程,並指出〈《堯典》著作時代考〉與一般的文獻考證方法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顧頡剛的考證建立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解釋系統的基礎上。他力求讓這個系統呈現出一致而有條理的面貌,並用這一個系統來衡定〈堯典〉的著作時代。

頁次: 115-138
關鍵字: 堯典、顧頡剛、辨偽學、漢武帝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

作者:吳肇嘉

在《莊子》文本中,客觀世界的圓滿程度,被表述為能夠全幅地回應於實踐者的付出。〈人間世〉說:「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外於心知」的實踐連鬼神都受到感通,似乎工夫對於外王作用是可以全面保證的。相較於儒家「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道、命分離」觀念,莊子說法更表現出一種絕對性,讓德性的發用必然地聯繫了圓滿的實現。對此絕對性若深加推究,將發現其中蘊含著對「德福一致」的強烈信念,這個信念,成為莊子工夫論述的核心根據。 本文的主要工作,即在於從《莊子》的外王論述中分析出此一特殊性格,並將之與儒家外王理論作對照,以凸顯莊子思想中「德福一致」的信念之存在。相信此信念之發掘,有助於從存有論的層次認識道家思想的本質,並瞭解其與儒家之道的根本差異。

頁次: 139-168
關鍵字: 命、德性、莊子、內聖外王、德福一致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

作者:龔韻蘅

東漢思想家王充所撰作的《論衡》,在歷代獲得的評價十分歧異,原因之一為全書各篇章呈現出來的觀點與立場看似相互牴觸,批判的力度亦時強時弱。過去的研究者曾由時代的限制、個人品德的缺陷或王充的知識特質等不同面向,來闡述《論衡》內部的衝突,本文則嘗試說明,《論衡》各種見解之間其實貫穿著一致的精神底蘊,那是將主要讀者群設置於遙遠的未來,一再以後世的視角審鑑前朝與當代圖像的待考掘史觀。此種獨特的歷史觀使王充特別強調「古」與「今」的對峙關係,尤其憂慮「經」、「聖」對兩漢之新典範所產生的排擠效應。因為如此,「書寫」被形塑成帶有顛覆意義的創造行為,是用來和傳統相頡頏的利器,並且具備了兩種極端的走向,其一為迫切而充滿反抗意識的詮釋概念,另一為以歷史作為陌生化之條件,藉著時間的延遲來取代藝術手法的美學策略。

頁次: 169-202
關鍵字: 書寫、經典、歷史觀、詮釋權、陌生化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

作者:羅宗濤

文稿首先從《全宋詩》及《全宋詩訂補》檢出兩宋詩人有贈相士詩者凡138 人,詩作427 題、482 首,並將其分為北宋、南渡、南宋、遺民四期,以觀其發展情形。然後探討四個課題:一、詩人贈詩相士的原因是什麼?文稿從相士與詩人兩方面,加以考察。二、相士的出身如何?相士出身多數是習儒不成而改習相學,多為考場敗將。三、詩人對占卜的態度如何?約可分為三類,(一)贊揚,(二)半信半疑,(三)主張提高層次,以「理」來統攝占相。四、詩人的價值觀如何?詩人所標榜的價值觀是以心靈的自由為目的。

頁次: 203-232
關鍵字: 宋詩、贈詩、相士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