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怡

詩人徐訏的人生和創作跨越兩岸三地,是一位少有將詩歌創作貫穿始終,且詩風穩定的詩人。他是一位特立獨行者,與「時代」長期保持一定的距離,「自我邊緣化」選擇讓徐訏的新詩異於現代新詩的一系列慣常的面貌。較之於1930年代的現代派新詩,徐訏在孤獨寂寞中的冥思發展出了新的詩歌主題。徐訏一生篤信新詩的音樂性,長期致力於新詩音樂形式的嘗試和探索,包括借助音樂旋律的「自由」。

頁次: 1-20
關鍵字: 徐訏、邊緣化、新詩音樂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十一期

作者:陳逢源

 

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生於明成化17年(1481),卒於嘉靖44年(1565),年八十五,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明史‧儒林傳》僅有簡單陳述,地位附屬於陳琛;黃宗羲《明儒學案》附名蔡清、羅欽順、張岳學案之中,同樣缺乏梳理。然而檢視文集當中,憂國憂民,雖然迭遭挫折,進退出處一秉於理,始終以道為念,回歸於學術,撰成《四書存疑》,辨證學術,救正士風,宗主程、朱理學,標舉蔡清學術,形構閩學宗風之餘,反對陽明心學,人心雖屬形氣,卻是氣之「精英」,理具於心即為德,心具理而非即是理,由心究理,心為修養關鍵,「精英」保證氣有向上的契機,矯正時人過於自信缺失。林希元從時政而及於學術,有體有用,在虛靈持敬當中,實感天理流行,從而在心學流傳之際,反映閩學一脈不同視角,成為紛雜世局當中最後諍言。
頁次: 21-54
關鍵字: 林希元、四書存疑、蔡清、陽明、閩學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十一期

作者:游勝輝

中晚明以降,文人園林及相關書寫達至巔峰,成為前人研究的關注焦點。不過,當中多半集中於園林文化及書寫最為興盛的江南地域,至於其他地域與江南風氣的交流對話,尚有考索空間。本文以晚明江西名士蕭士瑋及其春浮園書寫為研究中心,特別聚焦於當時流傳甚廣的〈春浮園記〉,析論其景觀敘述與情志寄寓,以見他如何充分再現不落俗套的奇巧園景,如何曲折寄寓其園居生活的閒趣與嗟嘆,從中反映閒隱追求、居士修持、黨爭危機等晚明社會文化的特殊面向。據此,本文不僅呈現一名深受江南文化影響又獨具個性的江西個案,也透過詮解〈春浮園記〉等詩文書寫之深刻意蘊與藝術成就,提供其人其園之所以得到廣泛流傳的理解基礎。
頁次: 55-96
關鍵字: 蕭士瑋、〈春浮園記〉、園林書寫、晚明社會文化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十一期

作者:吳曉昀

本文以董仲舒「改制更化」說中蘊含的文化變革問題為基礎,比較康有為《春秋董氏學》中的「孔子改制」說與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中的「改制立義」說,探討二家如何在清末世變中論述「道」的同、變之理。藉此,本文回應當前學界對康、蘇論爭的解釋爭議,析論康有為及蘇輿面對世變的取徑異同,也呈顯儒家改制說的文化變革思維。
頁次: 97-132
關鍵字: 董仲舒、康有為、蘇輿、素王改制、儒家政治思想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十一期

作者:林香伶、江曉輝

學界研究南社多集中在江、浙籍詩人群,於其他省分社員的關注相對不足。在廣東分社的唱和中,「蘇軾」是經常出現的文化符號。蘇軾被謫嶺南,對當地文化與文學影響深遠,致使在「標舉唐音」、「詩風雄直」的嶺南詩歌傳統外,形成清中葉開始流行的宗宋風氣,而南社廣東詩人正是在此脈絡下成長。緣此,要定位其文化立場和審美旨趣,探究蘇軾的影響,極為必要。
本文從文學地理學角度探討嶺南地理與詩歌發展的關係,特別關注與蘇軾相關的文學景觀及壽蘇會,背後所體現以蘇軾為代表的宋型文化,更全面地掌握廣東詩人對風雅的堅持。本文除具有補充廣東詩人群研究不足的價值,更可使近代宗宋派的詩學脈絡更為完整,並重塑南社詩歌與審美風尚的多樣性。
頁次: 133-172
關鍵字: 蘇軾、南社廣東分社、文學景觀、壽蘇會、宋型文化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十一期

作者:陳碩文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1895-1976),1927年回到上海,期間除陸續主編《論語》、《人間世》、《宇宙風》、《天下》、《西風》等刊物外,同時擔任英文《中國評論週報》(The China Critic)「小評論」(“The Little Critic”)專欄主筆。林語堂發表在《中國評論週報》「小評論」上的英文隨筆,不久後便結集成冊出版。不讓英語版本專美於前,林語堂的「小評論」隨即很快被譯成了法文,同步刊登在《北京政聞報》(La Politique de Pékin, 1914-1940)上,並且由該社出版了單行本《中國幽默隨筆、諷刺與小品集》(L’Humour chinois ou Recueil d’essais, satires et esquisses),成為後來林語堂之文學作品旅行歐洲的先導。
林語堂「小評論」時期的英文隨筆,後來不少又為他改寫成中文發表,此段文學實踐在林語堂文學生涯中的階段性意義,已為人指出,然此時期林語堂雙語寫作在其文風形塑、文學觀點凝成上的意涵,及其靈感來源等,仍有待深入考察。此外,林語堂「小評論」的法譯歷程,也一直較少受到關注。本文即以林語堂的「小評論」法譯始末為中心,爬梳林語堂的「小評論」在民初上海多語多文化空間中誕生、轉譯的歷程,並參酌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所言之「全景文學」(la littérature panoramique)觀點,從「隨筆」、「素描」此一文類在世界各地生成、轉化的視角,探討林語堂此一誕生於世界文化快速流動,中西思潮薈萃之地上海的「小評論」文學實踐背後所涉及的中國現代散文美學形塑、譯寫中國與想像世界的雙面性,與現代性再現等多重意涵,以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
頁次: 173-216
關鍵字: 林語堂、小評論、世界文學、雙語書寫
政大中文學報 第四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