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樽本照雄

林琴南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翻译了200多种外国小说;在清末民初,「林译小说」十分受到人们的欢迎。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谢冰心、苏雪林、钱锺书等等都看过「林译小说」,他们不但对林译小说十分有兴趣,借此也更了解外国文学的样貌,因而林琴南对中国文艺界的贡献极大。

页次: 1-12
关键字:
政大中文学报 第八期

作者:熊铁基

〈解老〉、〈喻老〉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老子》注,而本文论述的重点在于:一、韩非当时所见到的《老子》版本是何面貌无法得知,只能断定与今所见传本不同。二、肯定老子的道论是韩非学说理论基础,其关于道与德之关系解释比《老子》详细清晰,不过,韩非的道所指就是「一」,所谓执一、用一皆如此,显然与老子「道生一」不同,后人仍可在这两说发挥。三、韩非援道入法,书中提到「道生法」之说,但似乎没有明确对道如何生法作解释,因此,如何理解道生法,仍是一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四、〈解老〉、〈喻老〉明确展现对老子尊重态度,超越其他诸子。

页次: 15-28
关键字: 韩非子、解老、喻老、老子、道
政大中文学报 第八期

作者:牟锺鉴

本文首先对众说纷纭的《列子》传本提出看法,认为是在资料上保存了先秦古《列子》的若干遗文,后经张湛编辑注释,于是《列子》始流行于世。至于《列子》因与《列子注》思想观点有明显差异,故作者不可能为张湛。 其次,本文论証《列子》之成书思想,当在向秀与郭象之间,从向秀的无生自生论走向郭象的独化论,从向秀的情欲自然论走向郭象的性分命定论,可知郭象独化论并非异军突起,乃是一社会思潮,向秀与《列子》已为之作了若干理论准备。 再者,论述《列子注》从理论上把王弼的贵无论与郭象的独化论统一起来,建构出玄学贵虚论,这是张湛为了避免贵无引起误解而提出「至虚」概念用以代替「无」,其实就是将无的要义加以展开,所谓至虚,并非一客观实体,而是指「以无为心」。

页次: 29-44
关键字: 列子、列子注、张湛、玄学、道家
政大中文学报 第八期

作者:王志楣

《庄子》中逍遥二字的意义在历史上实是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其间可说以郭象为分水岭,本文先以文献举例证明在郭象前、后,对逍遥的解释出现不同的转化;郭象前,逍遥侧重的是无事閒逛游荡以消除烦忧苦闷,从郭象起,世人习将逍遥认为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战国时期的《庄子》之逍遥,实较符合先秦两汉时的意义。继之,从《庄子》文本进行逍遥义分析,得出逍遥乃是对自然无为之抽象理解,而郭象所赋予逍遥之自由自在自得意涵,则是无为义之延伸发展。

页次: 45-64
关键字: 庄子、逍遥、逍遥游、无为、郭象
政大中文学报 第八期

作者:李哲贤

荀子乃先秦儒学之殿军,其学无所不窥,举凡政治、社会、经济、名理、心性及人生等皆有其个人之弘识。有关荀子之研究,在美国汉学界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虽然,性恶说乃荀子最着名之学说,然而,从目前美国汉学界已出版之荀子相关论着看来,有关荀子人性论之研究,在量方面实不够丰硕。惟就目前已发表之论着而言,无论是在《荀子.性恶》文本之研究,抑或对人性论之分析与诠释等亦颇有独到之处,值得吾人之借镜。 本文题为〈荀子人性论研究在美国〉,所讨论之对象以曾在美国从事教学或研究之学者所已发表之英文论着为准,分别就一些较为重要之论着作一论述,并就已有之研究成果,作一述评,并说明其未来可能之研究发展方向。

页次: 65-96
关键字: 荀子、人性论、性恶、伪、义
政大中文学报 第八期

作者:杨联芬

女性与革命,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履历中,既表现为「互为因果」的依存关系,又呈现出彼此冲突的逻辑悖论。1924-1927年的大革命,使五四「社交公开」和「恋爱自由」思潮,以「自由恋爱」的方式被迅速催化,形成性解放的浪潮。革命在追求社会与性别「解放」的过程中,女性在其间的处境与体验,颇能反映革命文化的内质。本文以1927年大革命为背景,聚焦于茅盾、白薇、谢冰莹、叶紫等几位参与并表现大革命时期女性与革命关系的作家与作品,并借助历史文献,对大革命中的性别关系及女性体验,进行细致阐释和理论论证,以期能够通过文学,返回历史现场;透过性别体验,对革命文化的复杂性,进行一番新颖而有效的审视。

页次: 121-150
关键字: 性/性别、国民革命、谢冰莹、白薇、茅盾、叶紫
政大中文学报 第八期

作者:冯倾城

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乃至西葡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关注。综观已有的关于萨氏的研究成果,大多为传统的「作家作品论」或「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的论述,从「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这一「文学研究的新视角」考察萨氏的专论尚不多见。本文为此期望在此一角度上对萨拉马戈研究有所拓展,并汇入全球学界对文化认同与文化焦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之中。

页次: 151-174
关键字: 葡萄牙文学、认同危机、文化伊比利亚、后殖民主义
政大中文学报 第八期

作者:陈乐

本文主张将「寻根」的理论话语与文学创作区别对待,尝试从现代性的角度介入1985年大陆的文化语境,结合针锋相对的论争声音来重新考察「寻根」主张的多重内涵。本文认为「寻根」实为作家们在文化热中提交的一份现代性方案,而从围绕「寻根」展开的「古今之争」中,亦能看出评论界本身在现代性观点上的冲突与裂隙。

页次: 175-200
关键字: 寻根、文化热、现代性、文革后中国、文化论争
政大中文学报 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