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德

汤显祖《牡丹亭》传奇以明代阙名的文言小说〈杜丽娘记〉为蓝本,在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的主线上,继承了小说原作「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的三段式情节结构,但却以「至情」理想为指导,采取删略、增饰、衍生、反讽等手法,对文言小说进行了「点铁成金」式的改写。在「梦中情」部分,《牡丹亭》传奇重构了杜丽娘的客观生存环境,并且更为详尽地揭示了杜丽娘的精神觉醒过程,充分揭示杜丽娘之所以「出生入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性格动因。在「人鬼情」部分,《牡丹亭》传奇着重刻画柳梦梅与杜丽娘先天注定的「夫妇分缘」,并展现了杜丽娘鬼魂自觉、主动、积极地追求恋情与实现婚姻的过程。在「人间情」部分,《牡丹亭》传奇对小说原有的情节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写,重新建构了柳、杜婚姻的团圆结局,生动地描写了杜丽娘「从一而终」爱情理想的最终实现过程。全剧充分地展开了杜丽娘的个性意识与现实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页次: 1-26
关键字: 汤显祖、牡丹亭、改写、至情理想、个性意识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四期

作者:普慧、赵欣

莲华色尼的因缘故事是古代印度妇女具有的一种类型故事。在汉译 佛典中,类似的故事存于数十种经律之中,涉及的人物也有十馀位。其 中,故事情节最为曲折复杂的当属莲华色尼、微妙尼、瘦瞿答弥尼。其 内容以「六种恶报」和「乱伦恶报」为基础,情节大同小异。就故事情 节而言,「乱伦报应」故事与「六种恶报」故事当属两个完整独立之系 统,难以合而为「七种报应」。根据佛教「因果轮回」和「善恶报应」 理论,莲华色尼等类型故事的「恶报」说构成了女性的罪恶和苦难。事 实上,古代印度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生老病死以及童婚和一夫多妻的 婚姻制度,是构成女性苦难的重要根源之一。佛教的拯救成为女性走出 苦难的一条必然之路。尼团的建立,意味着为女性获得更多的独立性的 机会提供了可能。

页次: 31-54
关键字: 女性、六恶报、乱伦、拯救、社会根源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四期

作者:陈怀宇

佛教创造出种种有关狮子和佛陀联系在一起的话语,以狮子来装饰 和象征佛陀的高贵、威严、智慧、勇气和力量,乃是佛教用来对付其他 外道的修辞手段。以佛陀世系而论,祖上曾获狮子王称号。早期佛教的 本身故事创造了狮子王作为佛陀前身的话语,这位狮子王通过牺牲自己 来世得以成佛。而佛陀自身修行经历了四个阶段,其禅修的最高阶段也 以狮子奋迅象征。佛陀与外道斗法则以狮子吼为象征,作为百兽之王能 够摧伏诸多外道。佛陀说法也从而以狮子吼作为象征,说法之地被称为 狮子座,一方面作为佛陀地位和权力的装饰,一方面也作为佛陀力量和 威严的象征。从历史背景来看,狮子作为佛陀权力装饰和象征乃与狮子 在南亚地区的自然分布和活动分不开。

页次: 55-84
关键字: 狮子、佛陀、人中师子、狮子吼、狮子王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四期

作者:丁 敏

本论文认为从汉译佛典僧人「神通」书写,到《高僧传》僧人「神异」 书写,是印度佛教中土化过程中佛教文化型态「范式转移」的现象。职是 之故,本论文尝试立足于较为宏观的视域,分别探讨汉语语境中对「神」、 「异」、「通」三字的本有用法;以及译经语汇中如何使用「神通」与「神 异」二词?其次,探讨早期汉译大小乘佛典中关于咒术道术的定位为何? 以及佛教初传中土反映于史书、慧皎《高僧传》之前,僧传中的高僧形象 为何?最后,归结指出慧皎以律师身份改用「神异」立科,既区隔出经教 「神通」与「神异」之别,亦记录当时的历史现象,并建构出中土高僧的 新范型。

页次: 85-122
关键字: 神通、神异、慧皎、高僧传、咒术方术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四期

作者:曾圣益

仪征刘氏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初着名的学术家族,数世从事文献工 作,在经学、校雠学及方志学方面均有不凡的成就。刘氏家族在其校雠 工作的经验中,提出若干校雠学的观点及校雠工作须注意的原则,作为 其校刊工作的依据。本篇依据刘氏校勘的典籍及其撰述的校勘记,归纳 其校雠学的内容,以阐述其校雠学的特色及得失。而其从事校雠工作的 原则和方法,于今日的古籍整理工作,亦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页次: 123-168
关键字: 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刘富曾、文献、校雠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四期

作者:王文颜

本论文以考察《开元释教录》中的〈别分乘藏录〉为主旨,文中首 先依据《开元释教录》卷10,列举历代的佛典目录及其体例,作为后 文论述的基础;其次讨论《开元释教录•别分乘藏录》七项体例的内涵 与沿革;最后对《开元释教录》中的〈别分乘藏录〉的体例提出检讨与 修正意见。《开元释教录》中的〈别分乘藏录〉以考证详实、分类有序 闻名,是编纂大藏经的必要程序,本论文以之为研究对象,因此论文内 容值得研究佛典目录和大藏经的学者参考。

页次: 169-200
关键字: 开元释教录、别分乘藏录、佛典目录、大藏经、佛经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四期

作者:曾守仁

船山之称誉康乐,在诗学史上是一个缠讼不休的问题,但似未能得 到令人满意的解答。针对《古诗评选》「自有五言,未有康乐;既有康 乐,更无五言」之誉,本文主要由三个面向来诠解:其一,在情景交融 视域的观照下,船山重新抉发出康乐这些景句(模山范水之语)内涵之 情意逻辑,且风景山水亦有新的意蕴,那是诗人参赞天地,酌大化于一 蠡,在语言文字中获取两间大化的生生之意。其二,谢诗因游览或行旅 之故,内中富含时间与空间之变动,这种特质与汴宋后开发出的「诗以 意为主」有了内在呼应,船山遂能借着谢诗的内在意理开展、转折与收 摄,论述其神行不测之感,并以此丰富、也调整「意」的内涵。而上述 两个面向自非身处明末清初船山所不能为;那既是船山诗论根柢,也是 他借以回应诗/世道的补偏救弊之方。明乎此,则进入第三个面向,同 样充满着对往者之怀想与今者之改造,船山对谢灵运之「心赏」,那是 作为风雅衰亡的见证者,希冀回到那未被污染的干净土,但却非远古素 朴之《诗三百》,而是诗歌将变未变,古盛律伏的年代─晋、宋之际,那几乎是后世律化诗歌之「萌芽」与「起点」,同时也是五古之「终点」 与「极盛」。这个年代的意义在于:诗歌走上试验的道路,诗人拥有最 好的机会,拥有最多的可能与潜在变化之基质,但作为「感伤诗人」, 那是一个船山再也回不去的天真年代,因而满怀对古(指诗体)想望, 抚今追昔的慨叹,而终于对谢灵运之无尽叹赏。

页次: 201-240
关键字: 谢灵运、王夫之、情景交融、律化、诗以意为主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四期

作者:杨小滨

本文旨在通过拉冈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考察九十年代以来当代汉语 诗的修辞学转化,这种转化可以看作是对拉冈意义上的符号域的消解。 当代汉语诗的语言通过展示象征性表达的疏漏,形成一种不断趋向渗漏 出符号域的那个「小它物」的欲望,而这种注定受阻碍的欲望则意味着 对阻碍的欲望。拉冈将欲望看作是一种换喻,而这也正是当代汉语诗的 显着修辞特征。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代汉语诗中换喻修辞的种种表现,探 讨这种修辞是如何达成一种挑战宏大话语模式的写作,揭示符号秩序的 内在创伤与绝爽的。

页次: 241-266
关键字: 当代诗、拉冈、换喻、欲望、小它物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