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国球

现今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往往设有「文学批评」一科,讲授内容往往由先秦文学观念开始,下及魏晋南北朝《文心雕龙》、《诗品》,宋元明清各种诗话文论等,成为一个自足的领域。然而,「文学批评」传入现代中国,原意在于促进文学接受过程的知识化,由感受欣赏转化成分析评鑑,从而为「文学」进佔大学教育的席位,提供支援;由于「文学批评」被认定为「外来的」、「现代的」的文学概念,要在中国文学的范围应用,有必要往传统的类近文学表现形式作历史考察,由是又有「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然而「文学批评史」原来目的仍在了解古代文学如何被诠释和理解,而不在「批评史」之割离于文学的接受而划地自限。本文尝试追溯「文学批评」进入现代中国的过程,揭示早期文学界对此的认知与命名立意的讨论,以至建立「文学批评史」的需求,并以西方类同的学术发展作比照。再以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为例,说明「文学批评」之成为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学术思考。

页次: 1-36
关键字: 文学批评、批评史、罗根泽、韦勒克、朱自清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

作者:林庆勳

近世唐音的材料,主要是佛教黄檗宗、曹洞宗课诵经典,与明代传入日本的古琴乐谱记音,除此之外就属长崎出身唐通事冈嶋冠山编辑标音的唐话教材《唐话纂要》、《唐话便用》、《唐译便览》、《唐音雅俗语类》等书,以及各种实用性参考书籍,其中包含有注释或标音的材料。《唐诗选唐音》一书是18 世纪江户时代唐通事教养的读本,为疑似唐通事身份的刘道标注片假名的着作,内容标音受到佛教心越系唐音与译官系冈嶋冠山唐音的影响。本文取《唐诗选唐音》一书轻唇音收字做观察,发现刘道不但将近代汉语「非、敷、奉」合并记录在标音中,也见到刘氏处理当时日本语本身唇音与喉音合并的变化。在观察过程中,以吴音、汉音及近世唐音做参考,并且以时代接近的冈嶋氏前列四本着作做详细对照,仔细比较其标音的异同。

页次: 39-74
关键字: 唐通事、中世唐音、近世唐音、轻唇音、喉音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

作者:王松木

文本(text)意涵并非自足、封闭的体系,今人对于传统音韵文献的解读,理应涉及「撰者」、「文本」、「音系」、「读者」等基本要素。自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以来,汉语音韵学者大多依循着「语音史」的主流路径,迳将韵书、韵图默认为某种现实方音之客观记录,使得观看焦点大多固着在「文本」与「音系」的对应上,从而漠视「文本」与「撰者」、「读者」之间的联系。虽说「语音史」研究具有鲜明的客观主义色彩,表面看似十分科学,但实际上却已窄化了观看的视野,同时也割裂了汉语音韵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连结。鲁国尧教授在〈语言学和接受学〉(2011年)一文中,恳切地呼吁语言学界应接受「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将目光转移到读者的反应上。本文响应鲁国尧教授的呼吁,并试着进一步思考:如何能将「接受理论」运用在汉语音韵学史的建构上,因而选择以「龙为霖《本韵一得》的接受史」作为研究案例,一方面从历时角度观看,考察二百六十馀年间(从1750年至2012年),不同读者对于《本韵一得》有何不同理解与评价;一方面则站在音韵思想史的高度,试着发掘造成读者不同反应的可能因素。冀望借由《本韵一得》接受史之个案研究,申论「接受转向」对于汉语音韵学有何意义与价值。

页次: 75-110
关键字: 接受理论、接受史、《本韵一得》、音韵学史、等韵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

作者:宋韵珊

有清一代因为出现了大量的韵书、韵图,内容兼具有复古、反映时音等多样体系,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语料。本文选择展现部份河南方音的《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以及呈显山东方音的《等韵简明指掌图》为观察对象,希冀借由对这两部韵图音系内容的探究,追索其形成音变的内外条件机制。从而获悉《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里看似不合理的入声调型态,应是移民影响 下、映现时音的结果;而《等韵简明指掌图》里的独特声母类型,却可能是该地域衍生的独特音变。是以,语音变化除了来自内部音系自发性的转变外,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外部推力影响,也起了决定性作用。

页次: 111-136
关键字: 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等韵简明指掌图、河南方音、山东方音、移民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

作者:李千慧

汉语音韵的历史发展从宋代开始以至于明代,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现代方言的很多重要音韵现象,都可以往前追溯至宋代,更进一步还能联系到明代的韵书和韵图。其中,「介音的演化」可说是近代语音发展中,牵动汉语声母、韵母甚至是影响整个音节结构的重要动力,因此,若能厘清汉语介音的发展脉络,势必有助于了解从中古后期的宋代到近代汉语语音的变迁。中古洪音到现代汉语变成细音的,大致可以归纳出一个比较严格的规律:凡是中古二等开口舌根(牙喉音)字,现代汉语在主要元音和声母中间增添了一个i 音位,例如:江kɔŋ>ʨiaŋ、巷 ɣɔŋ>ɕiaŋ。早在元代《中原音韵》里就把「江」字与三等「姜」并列,把「庚、更、羹、耕」与三等「京、惊、荆、兢」及四等「径、泾」等字混列;此外,江阳韵中二等的「讲、港」也与三等的「镪」并列,可见中古二等开口舌根(牙喉音)字,由洪变细的现象于元代早已发生。故本文研究材料,起自北宋的《四声等子》,扩及近代官话先驱《中原音韵》(西元1324 年),乃至明代中叶《韵略易通》(西元1442 年)与明末叶(西元1642 年)《韵略汇通》,从这四本韵书对于二等开口牙喉音字的归类,探讨这类字在宋代以至于明代末叶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不仅反映了共同语中i 介音增生与发展的脉络,同时在汉语音韵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页次: 137-160
关键字: 二等开口牙喉音、i 介音、近代汉语、由洪转细、由洪变细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

作者:吴智雄

据《晋书》所载,徐邈「所注《谷梁传》,见重于时」,「世亦称之」,范甯所着《春秋谷梁传集解》,采择引述徐说者独多,是徐邈乃为晋代谷梁学大家。徐邈谷梁学着作有《春秋谷梁传注》、《春秋谷梁传义》、《徐邈答春秋谷梁义》等书,但皆已亡佚。今所见者,唯清人马国翰所辑《春秋谷梁传注义》1 卷89 条,所得辑文数量为晋人七家9 种谷梁学辑佚着作之冠。马氏云:「注、义二书不能区分,总以注义题之。」是以徐邈谷梁学之概貌,端赖该辑书方得以保存至今。以此,本文即以该辑书为本,择要探讨徐邈谷梁学思想要义,若干仅存片段零散之辑文则略而不论。全文分论其变常文以示所谨、成详略以起褒贬之属辞观;指事而书、因事而义之叙事观;尊王室而书之、重霸主而内之之王霸观;虽为亲尊者讳、然亦不没其实之隐讳观。以此,后世本因文献佚失而不得其详之徐邈谷梁学思想,如今或可一睹其大要于辑文之吉光片羽下。

页次: 161-192
关键字: 徐邈、谷梁、晋代、辑佚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

作者:姜龙翔

唐《五经正义》之撰成实集多人之力,但相关编修者却因史料缺乏,而未能得到相应之研究。有鉴于此,此文择定参与编修之名儒马嘉运为对象,并分两个方向进行探讨。首先依两《唐书》、《冥报记》及相关资料综合判断,厘清马嘉运生平大致经历。接着,探讨马嘉运与《五经正义》的关系,辨析他对于孔颖达驳正批评的时间点,以其他对《五经正义》的影响。借由此文研究成果,对于贞观16 年时《五经正义》编修过程当可有更进一步理解,并对唐初经学史之认识有所裨助。

页次: 193-222
关键字: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冥报记、马嘉运、孔颖达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

作者:马耘

本文将严格依据文献,试图从《淮南子》之篇章分析其中相关陈述或寓言、寓意之确义,整理并辨析淮南子哲学有关「真知」与「道」之主张。本文首先将由辨析「道」同时具有「宇宙变化之历程」以及人因应「化」之作为等两重义涵入手,并进一步指出淮南子所认为「道」系「真人」应采之应世态度,最后逼显出真人所应采取之「道」,系奠基于某种修养工夫所达至之「真知」。本文认为,所谓「知『道』」系「真人」对自处及应世之「道」之掌握(得道),并非认识能力对外在世界真相之探索,而其所谓之「真知」,亦非某种「知识论意义」之认知能力,而系以生活之方式加以实践后所具备之「智慧」。「道」非关认知,「知『道』」系生活实践之活动也。

页次: 223-242
关键字: 《淮南子》、道、真知、真人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

作者:陈智德

四、五十年代之交的香港,左翼文化不单见于其阵营内部媒体,也广泛渗透到其他中性媒体,包括《星岛日报》和《华侨日报》。透过沿用共同术语,传播一致的意识形态讯息,建构左翼共名。《华侨日报》于40 年代末新设的几个副刊都具左翼倾向,其中「学生周刊」特以青年学生为对象,强调思想觉醒与自我改造,多篇文章所使用的新民主主义、群众、人民等名词及自我改造、走向群众等观念,都可以在左翼理论着作或毛泽东的文章中找到源头,同时也为其他作者共同使用。战后香港青年文艺在左翼阵营中的意义正如茅盾所指,他们既「参加斗争」,也「生活在群众中」,配合也传播左翼共名,最后身体力行,作自我的「思想改造」;文艺青年协助左翼阵营完成政治需要,同时有被「工具化」的倾向。本文拟以1947 至1951 年间的《华侨日报》「学生周刊」为例,追溯一段早被遗忘的文艺青年「自我改造」史,探讨战后左翼文艺在阵营以外报刊,如何发挥左翼共名的渗透和影响力。

页次: 243-266
关键字: 左翼共名、青年文艺、《华侨日报》、陈君葆、自我改造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