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观涛 、刘青峰

17 世纪时,中国和日本都是以宋明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但为什么当西方现代冲击来临之际,两国政治思想的近现代转型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别?本文以气论为中心,探讨中、日朱子学在其冲击下变构方式的同和异,分析由此形成的中、日大不相同的近现代政治思想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两国接受西方现代思想的方式和进程。 在日本,朱子学是幕府的意识形态。气论对朱子学的冲击,造成了儒学内部道德伦理与政治理性的紧张和分离。由于日本历史上形成了一种天皇、幕府二元结构的封建等级政治制度,到19 世纪中叶,儒学内部的这种裂痕有利于促成日本的二元论政治文化的形成,为政治中心由幕府转移到天皇以及明治维新初期全面迅速地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提供了整体性的合法性论证。中国因受到天人合一和道德价值一元论等文化深层结构的制约,气论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和冲击,无论是刘宗周、黄宗羲、王船山的气论,还是较晚戴震的气论,都只不过是引起儒家道德哲学的某种变构,它们没有能够动摇儒学的道德一元论整体结构。直到19 世纪末以至20 世纪初,儒学在西方冲击下解体时,这四种变构才呈现其意义。它们或成为接引西方现代政治观念的本土资源,或其思维模式在中国当代思想中表现出来。 现代化在制度层面是全球性和普世性的,但在不同文明中,作为现代制度正当性根据的政治思想及其形成过程,则是不尽相同的。中日两国的气论对儒学的改造呈现出的巨大差异就是一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气论导致儒学的解构和不同类型的变构是东亚现代政治文化的源头。

页次: 1-30
关键字: 儒学的现代性转化、前现代比较研究、中日思想、气学理论、 现代性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

作者:张海鸥

苏轼倅杭期间开始词创作。此时杭州地区形成了以苏轼、张先为中心 的西湖词人群。本文先以苏轼的行迹为线索,考证这个词人群十馀人的交 游情况,然后论述他们以词叙事的种种方式:张先和苏轼大量以词「应社」, 具有「以诗为词」的意味。张、苏较多地采用词题和词序叙事,这在词史 上具有开拓意义。在词牌选择使用方面,他们承唐五代词之体制,以中短 篇制为主,但也开始写作长调慢词。张先对苏轼写词有多方面的影响,欧 阳修对苏轼初期作词也有影响。苏轼初作词承「花间」宗风,但很快就形 成了多样的风格,其中有豪放之词。此时期西湖词人群体叙事的主要故事 内涵有咏妓、游赏、送别、行役等,情感内涵主要是宦情、风情、友情等。

页次: 33-52
关键字: 熙宁、西湖词人、群体叙事、苏轼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

作者:孙克强

南北宋之争是清代词学史上贯穿始终的论题。云间派崇尚南唐北宋, 黜斥南宋;浙西词派反其道而行之,力推南宋,标举姜(夔)、张(炎)。 常州词派崛起之后,对南北宋词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前人南北宋 之争的得失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张惠言在〈词选序〉中对词人的褒贬均没 有南北宋的域界标准,实际上摒弃了清初以来偏取北宋、南宋的流派意气。 周济、陈廷焯更是具体分析了南北宋词不同的风格特点以及优缺点,并指 出了南北宋词各自的价值定位。常州词派对南北宋词的论析呈现以下特点 和意义:由「南北宋之争」到「南北宋之辨」;对南北宋词各自特点以及二 者的比较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今人认识南北宋词有直接影响。常州词 派之后以晚清四大家为代表的传统词学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新词学又形成 了新的南北宋之争。

页次: 53-66
关键字: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

作者:侯雅文

本文旨在说明自身研究清代词派所默认的观点,以及在此一观点下所 采取的论证方法、步骤,以供学术社群进行有效的对话。此一「方法论」 的基本观点,乃是重新界定「词派」为「社会群体」,由「社会学」的视域, 理解、诠释「词派」的意义,而举「常州词派」为主要例证。此一观点与 既有词派的研究进路偏取「文学」的视域,可以互补。

页次: 67-90
关键字: 流派、清代、社会学、方法论、常州词派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

作者:黄明理

自清末倡新学、废科举以来,八股文即被视为造成士愚国弱的祸首,有 识之士莫不弃之而后快!时至今日,社会大众对于八股文,大抵只闻其名而 不识其面,稍留前人批为僵固陈腐的负面印象罢了。然而,研究明清历史文 学,却不能对此盛行五百年、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文体,视若无睹。只是, 登载八股文的编排形式,自来都与一般文章无异,对不熟悉八股的今人而 言,无法洞见格律,阅读颇为费力,本论文乃倡议利用表格加以整理,使文 章结构环节一目了然,以减低阅读的不便。相较于以往重视八股文「文」的 属性,表格化的编排方式,则为凸显八股文的固定格式规律,彰着其作为应 试答卷的本质。贴近本质,拉开与文学的距离,反而可避免持文学之见对此 考试答文横加责难,让今人重新面对明清这些考场上的讲经之文,并发掘其 特色。表格化的构想是作者研读归有光四书文时产生的,也实际运用于研究 中,因此文中八股文例都取之于归文。文分六节如下:(一)缘起、(二)指 涉原典──不可不加入的一栏、(三)破题承题起讲各为一栏、(四)阐论一 栏不分立股段细目、(五)收结栏以为殿、(六)结论。

页次: 91-126
关键字: 八股文、四书文、科举、归有光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

作者:郑文惠

地景往往随不同世代的更嬗、书写主体的诠释而自成一套表意系统, 深具文化象征意义。明代中期虎丘空间作为文人文化重要消閒、享乐的公 共园林,书写几经变异,虎丘地景俨然成为吴地文人社群共同体符码化的 重要象征形式,隐喻着其独特生命存有的感知与生活情感的样态,及社会 文化的构成与变衍的历史轨迹。本文分从地景书写与人文建构、多重中介 与消閒狂欢、文人社群与地景再造等面向,论析明代中期文人社群如何透 过文学、图像等话语实践,赋予虎丘地景作为城郊公共园林一种新的审美 形式、社会意涵、文化功能:随着身体的移动与展演、记忆的召唤与应对、 情感的投射与认同、风尚的递嬗与变革,文人社群如何形塑虎丘空间作为 城郊公共园林的重要文化地景,并赋予新的文化诠释与人文建构?文化地 景与身体空间的移动如何彼此定义,相互构成关系?随着不同社群的集 聚、消费文化的带动、物质条件的支持,虎丘文化地景及其公共园林景观 又如何变异、被改写?凡此明代中期文人对虎丘地景的文化书写及公共园林的人文建构,如何展演为一种话语主体的思维方式与观念价值,又再现出社会的建构属性和社群的身分认同,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区域性格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是本文论述的焦点。

页次: 127-162
关键字: 地景、虎丘、公共园林、空间、消费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

作者:郑文惠

地景往往随不同世代的更嬗、书写主体的诠释而自成一套表意系统, 深具文化象征意义。明代中期虎丘空间作为文人文化重要消閒、享乐的公 共园林,书写几经变异,虎丘地景俨然成为吴地文人社群共同体符码化的 重要象征形式,隐喻着其独特生命存有的感知与生活情感的样态,及社会 文化的构成与变衍的历史轨迹。本文分从地景书写与人文建构、多重中介 与消閒狂欢、文人社群与地景再造等面向,论析明代中期文人社群如何透 过文学、图像等话语实践,赋予虎丘地景作为城郊公共园林一种新的审美 形式、社会意涵、文化功能:随着身体的移动与展演、记忆的召唤与应对、 情感的投射与认同、风尚的递嬗与变革,文人社群如何形塑虎丘空间作为 城郊公共园林的重要文化地景,并赋予新的文化诠释与人文建构?文化地 景与身体空间的移动如何彼此定义,相互构成关系?随着不同社群的集 聚、消费文化的带动、物质条件的支持,虎丘文化地景及其公共园林景观 又如何变异、被改写?凡此明代中期文人对虎丘地景的文化书写及公共园林的人文建构,如何展演为一种话语主体的思维方式与观念价值,又再现出社会的建构属性和社群的身分认同,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区域性格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是本文论述的焦点。

页次: 127-162
关键字: 地景、虎丘、公共园林、空间、消费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

作者:刘正忠

本文在相对丰富的文献基础上,重新考察纪弦在沦陷区的行为与言 谈。一方面,试图验证所谓文化汉奸的指控是否可以成立,并探讨其与诗 人的创作有何关联;另一方面,也想反过来观察相关指控如何被操作,从 而反思汉奸论述的深层意义。在论述过程中,我厘清了现有的指控不精准 之处,并补充了若干关键材料。此外,又分别考察了纪弦在战前、战时、 战后的创作,掘发了一些内心底层的幽微讯息。最后,我提出的结论是, 摆脱汉奸观念的纠葛,则只有特定群体利益的明智计算,或者个体生命意 识的深刻省察,而纪弦不能算是明智或深刻。

页次: 163-198
关键字: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

作者:陈洁仪

「张派」的香港传人锺晓阳,其小说继承言情传统,地域色彩甚淡。 然而,成长于此地的锺晓阳,「香港」在她的笔下,是否真的完全缺席、不 留痕迹? 本文以锺晓阳的〈良宵〉为例, 指出篇中如何以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为中介,化入粤剧《帝女花》为内文本,衍生出具历史 喻意、政治寓言和文化记忆等多义的「香港性」,反映出主权过渡时期的香 港人心态。 本论文的目的是从互文理论的创造性阅读中,指出书写香港的不同可 能性。文学香港的书写,既可像锺晓阳《遗恨传奇》般,以大家族喻意大 历史,回应九七模式的叙事风格,作者的意图于此成为解读文本的最佳权 威。此外,「书写香港」亦可像锺氏的言情短篇〈良宵〉一样,让读者可以 通过诠释小说的细节,共构香港的文化记忆,在「非香港」的言情故事之 外,唤回不无独特的「香港性」。

页次: 199-228
关键字: 锺晓阳、互文性、《帝女花》、历史寓言、香港地域色彩
政大中文学报 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