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怡

诗人徐訏的人生和创作跨越两岸三地,是一位少有将诗歌创作贯穿始终,且诗风稳定的诗人。他是一位特立独行者,与「时代」长期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我边缘化」选择让徐訏的新诗异于现代新诗的一系列惯常的面貌。较之于1930年代的现代派新诗,徐訏在孤独寂寞中的冥思发展出了新的诗歌主题。徐訏一生笃信新诗的音乐性,长期致力于新诗音乐形式的尝试和探索,包括借助音乐旋律的「自由」。

页次: 1-20
关键字: 徐訏、边缘化、新诗音乐
政大中文学报 第四十一期

作者:陈逢源

 

林希元,字茂贞,号次崖,生于明成化17年(1481),卒于嘉靖44年(1565),年八十五,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明史‧儒林传》仅有简单陈述,地位附属于陈琛;黄宗羲《明儒学案》附名蔡清、罗钦顺、张岳学案之中,同样缺乏梳理。然而检视文集当中,忧国忧民,虽然迭遭挫折,进退出处一秉于理,始终以道为念,回归于学术,撰成《四书存疑》,辨证学术,救正士风,宗主程、朱理学,标举蔡清学术,形构闽学宗风之馀,反对阳明心学,人心虽属形气,却是气之「精英」,理具于心即为德,心具理而非即是理,由心究理,心为修养关键,「精英」保证气有向上的契机,矫正时人过于自信缺失。林希元从时政而及于学术,有体有用,在虚灵持敬当中,实感天理流行,从而在心学流传之际,反映闽学一脉不同视角,成为纷杂世局当中最后诤言。
页次: 21-54
关键字: 林希元、四书存疑、蔡清、阳明、闽学
政大中文学报 第四十一期

作者:游胜辉

中晚明以降,文人园林及相关书写达至巅峰,成为前人研究的关注焦点。不过,当中多半集中于园林文化及书写最为兴盛的江南地域,至于其他地域与江南风气的交流对话,尚有考索空间。本文以晚明江西名士萧士玮及其春浮园书写为研究中心,特别聚焦于当时流传甚广的〈春浮园记〉,析论其景观叙述与情志寄寓,以见他如何充分再现不落俗套的奇巧园景,如何曲折寄寓其园居生活的閒趣与嗟叹,从中反映閒隐追求、居士修持、党争危机等晚明社会文化的特殊面向。据此,本文不仅呈现一名深受江南文化影响又独具个性的江西个案,也透过诠解〈春浮园记〉等诗文书写之深刻意蕴与艺术成就,提供其人其园之所以得到广泛流传的理解基础。
页次: 55-96
关键字: 萧士玮、〈春浮园记〉、园林书写、晚明社会文化
政大中文学报 第四十一期

作者:吴晓昀

本文以董仲舒「改制更化」说中蕴含的文化变革问题为基础,比较康有为《春秋董氏学》中的「孔子改制」说与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的「改制立义」说,探讨二家如何在清末世变中论述「道」的同、变之理。借此,本文回应当前学界对康、苏论争的解释争议,析论康有为及苏舆面对世变的取径异同,也呈显儒家改制说的文化变革思维。
页次: 97-132
关键字: 董仲舒、康有为、苏舆、素王改制、儒家政治思想
政大中文学报 第四十一期

作者:林香伶、江晓辉

学界研究南社多集中在江、浙籍诗人群,于其他省分社员的关注相对不足。在广东分社的唱和中,「苏轼」是经常出现的文化符号。苏轼被谪岭南,对当地文化与文学影响深远,致使在「标举唐音」、「诗风雄直」的岭南诗歌传统外,形成清中叶开始流行的宗宋风气,而南社广东诗人正是在此脉络下成长。缘此,要定位其文化立场和审美旨趣,探究苏轼的影响,极为必要。
本文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探讨岭南地理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特别关注与苏轼相关的文学景观及寿苏会,背后所体现以苏轼为代表的宋型文化,更全面地掌握广东诗人对风雅的坚持。本文除具有补充广东诗人群研究不足的价值,更可使近代宗宋派的诗学脉络更为完整,并重塑南社诗歌与审美风尚的多样性。
页次: 133-172
关键字: 苏轼、南社广东分社、文学景观、寿苏会、宋型文化
政大中文学报 第四十一期

作者:陈硕文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1895-1976),1927年回到上海,期间除陆续主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天下》、《西风》等刊物外,同时担任英文《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小评论」(“The Little Critic”)专栏主笔。林语堂发表在《中国评论周报》「小评论」上的英文随笔,不久后便结集成册出版。不让英语版本专美于前,林语堂的「小评论」随即很快被译成了法文,同步刊登在《北京政闻报》(La Politique de Pékin, 1914-1940)上,并且由该社出版了单行本《中国幽默随笔、讽刺与小品集》(L’Humour chinois ou Recueil d’essais, satires et esquisses),成为后来林语堂之文学作品旅行欧洲的先导。
林语堂「小评论」时期的英文随笔,后来不少又为他改写成中文发表,此段文学实践在林语堂文学生涯中的阶段性意义,已为人指出,然此时期林语堂双语写作在其文风形塑、文学观点凝成上的意涵,及其灵感来源等,仍有待深入考察。此外,林语堂「小评论」的法译历程,也一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即以林语堂的「小评论」法译始末为中心,爬梳林语堂的「小评论」在民初上海多语多文化空间中诞生、转译的历程,并参酌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所言之「全景文学」(la littérature panoramique)观点,从「随笔」、「素描」此一文类在世界各地生成、转化的视角,探讨林语堂此一诞生于世界文化快速流动,中西思潮荟萃之地上海的「小评论」文学实践背后所涉及的中国现代散文美学形塑、译写中国与想像世界的双面性,与现代性再现等多重意涵,以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
页次: 173-216
关键字: 林语堂、小评论、世界文学、双语书写
政大中文学报 第四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