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慶彰

民國時期是指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38年(1949年)9月中共建國為止的38年間。這時期是中國遭遇到空前巨變的時段,原本居獨佔地位的經學逐漸史學化,在民國時期的38年間,經學著作總共約有1500種,這是誰都沒有意料到的事情,在一千多個作者中,有不少不應該被遺忘的經學家,他們的著作有不少創見,可惜被埋沒了。在這些被遺忘的經學家中,有徐天璋、陳鼎忠、戴禮、張壽林、李源澄五位經學家,對經學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但是久不為人所知,我們依他的生年先後,逐一加以介紹,希望對民國經學的研究風氣有所提升。

頁次: 15-36
關鍵字: 徐天璋、陳鼎忠、戴禮、張壽林、李源澄、民國時期、經學的史學化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

作者:蔣秋華

清末民初之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尚書》方面的著作,生前原本撰有《太史公古文尚書說》、《古文尚書拾遺》兩部專書,以及多篇筆記和與友人論學之書札。其逝世後大約2年,弟子諸祖耿據其師生前之講說及相關論著,編纂成《太炎先生尚書說》一書,但因種種緣故,遲遲未能出版。直至民國102年2月,始由北京中華書局為之印行,然距離章氏辭世,將近80年。諸氏此書蒐羅章氏《尚書》學之材料,雖極為辛勤,但仍有所遺漏。因此,本文詳細考察章氏著作中與《尚書》學相關之論述及其撰成之時間,同時希望有心者能整編一部較為完整的章氏《尚書》學著作,以供研究者參考。

頁次: 37-58
關鍵字: 章太炎、《太史公古文尚書說》、《古文尚書拾遺》、《太炎先生尚書說》、諸祖耿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

作者:車行健

楊向奎是當代著名的學者,他雖然以史學聞名於當代中國學界,但其一生撰述甚豐,所涵蓋的領域並不限於史學,亦包含經學、哲學、學術史等方面,甚至還跨出了人文學術的領域,而涉及於自然科學的範圍。儘管如此,但他最重要、影響最大,也最為人所熟知的學術表現仍在於他對中國古史的研究方面,而這又與他學術的源頭,即以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雖然楊向奎的經學研究受到顧頡剛的強烈影響,但他在今古文問題上的態度和立場卻屢屢與顧門唱反調,不但多次公開聲明自己不是古史辨派,更在晚年的自述中,明確宣稱他從大三後就不相信古史辨派的學術,認為是今文學派的偏見。他一生在經學領域撰著的論著幾乎都圍繞著今古文學的問題打轉,不論是1949年以前的早年階段,或1950-1960年代的中年階段,乃至1970-80年代以後的晚年階段,他在各個階段中所進行的經學研究皆與今古文學脫離不了關係。由此可知,今古文學問題是楊向奎一生致力研究的課題,因此欲了解楊向奎的經學,不從今古文學問題入手,將是難以得其體要的。楊向奎對今古文經學相關議題的論辨,包括《左傳》《周禮》真偽與今古文學之爭辯、今古文學和漢代經學與政治的關係,以及今古文學的綜合論述等,本文擬在在學界既有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儘可能地爬梳、整理楊向奎對這些議題的論證,並對其研究成果、學術特色以及和顧頡剛的關係做一番公允客觀的評估。

頁次: 59-96
關鍵字: 楊向奎、顧頡剛、今古文、《左傳》、古史辨派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

作者:祁立峰

本文以南朝文學集團的「遊訪寺詩」以及其他幾首應制共作的佛教詩,作為考察對象。遊寺詩為宗教文學中的特殊體例,除了佛學體悟,更表現了山水物色的寫景技巧。本文從「遊覽」、「遊戲」和「權力」3個面向來談此體詩的文化意涵。從「遊覽」來說,遊歷名寺過程中,身體的攀臨或視角的觀看,一方面有著朝聖的意味,同時也隱喻了集團權力結構;從「遊戲」來說,即便文學遊戲本為應制共作的動機,但作家將佛理、事數充作文字遊戲,以遊戲的愉悅解構儀式的肅穆,也同時表現了佛教的傳播;從「權力」來說,遊訪寺詩表現了政治與宗教雙重權力,兩者彼此交融,又相互強化。遊覽為遊戲的一種方式,而遊戲又隱含了秩序與權力結構,3面向層層相因,共構南朝遊寺詩的文化意涵。

頁次: 97-130
關鍵字: 南朝、遊寺詩、遊覽、遊戲、權力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

作者:宋雅萍

之前研究者受限於背甲複雜的盾紋與齒縫,以及甲版殘碎不全,背甲卜辭文例研究因而未能獲得學者足夠的重視,但現今隨著學者們積極從事綴合工作,背甲恢復更為完整,為背甲文例研究提供新契機。本文援引學者最新綴合成果,從行款、兆序、釋讀次序、對貞卜辭版面分布等方面,說明 組、賓組背甲卜辭文例,試圖歸納一些規律,最後提出組背甲卜辭月份記載方式,期能對背甲卜辭的研讀有所助益。

頁次: 131-162
關鍵字: 甲骨、背甲文例、背甲、 組卜辭、賓組卜辭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

作者:李存智

本文以出土文獻通假字、傳世典籍的聲訓、韻書的又音字、漢語方言的層次異讀為材料,討論漢語語音史上塞音聲母的音韻行為,且及於塞音與塞擦音、擦音、鼻音的關係。具體觀察具有原生特質的雙唇、齒齦(舌尖)、軟顎(舌面後)部位的塞音,探討調音(發音)部位移動、調音(發音)方法與發聲類型改變所造成的塞音音變。瞭解塞音p p b,t t d,k k 在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中,分化與統一的力量所產生的影響。以中古字母系統來說,本文所討論的塞音音變實際涉及幫、非、端、知、章、見與精、莊各組聲類。傳世文獻、出土文字及漢語方言的層次異讀,反映塞音與擦音、塞擦音頻繁接觸。從漢語方言亦可得知塞音與鼻音,齒齦塞音與邊音亦有密切關係。普遍存在的音韻現象促使學者反思諧聲原則的內涵,何以通行的諧聲原則無法解釋實際存在的諧聲關係?心生書邪船禪聲類字,在文獻與方言中存在擦音、塞擦音、塞音的異讀類型,與諧聲原則直接牴觸。本文討論漢語塞音聲母的各種音變,及其在漢語語音史上的意義,認為塞音塞擦化、擦化,與擦音字母的音變相伴相成,此中並且蘊涵音韻演變的普遍規律與語言演變的連續性。時間、地域、類型三位一體是音韻層次的具體內涵,而音讀類型的差異往往蘊涵語音演變的邏輯次序,此即漢語方言的層次異讀可用以解釋歷史音韻演變的認知基礎。實驗語音學的經驗顯示,凡是歷史上發生過的音變,可經由控制某些語言參數讓它在語音實驗室裡重現;社會語言學標舉「用現在解釋過去」也是相同道理,從而驗證語音條件俱足,音變會超越時空,在不同的語言(方言)中出現,體現語言的普遍性與一致性。

頁次: 163-212
關鍵字: 漢語語音史、歷史語言學、塞音、音變、語言連續性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

作者:陳淑娟

龜山島方言有宜蘭方言典型的漳音特色[u‚i‚],也有溪北方言特有〈香姜〉類、〈香恭〉類讀[iN]的特點,其元音系統為/i、e、a、u、ç/的對稱五元音系統,與宜蘭方言的六元音不同。本文探討三個問題:(1)跟溪北的頭城、礁溪比較起來,龜山島方言是否保留更多漳音特點[u‚i]以及〈香姜〉類、〈香恭〉類讀[iN]的特點;(2)龜山島方言元音系統的變異(3)影響龜山島特殊方音音變的社會因素。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採用詞彙表,總計調查88 位受訪者,年齡層有老、中、青三代,主要的分析材料來自龜山島52位居民的語料。我們的調查發現,與頭城、礁溪相較起來,龜山島方言保存更多漳州音特色[u‚i‚]及〈香姜〉類、〈香恭〉類讀[iN]的特點。龜山島方是/o/、/ç/不分的對稱五元音系統,由於結構對稱,並且是最自然、無標的元音系統,因此極為穩固,少有變異。年齡是影響龜山島方言音變最顯著的社會因素,性別的影響並不顯著。

頁次: 213-244
關鍵字: 龜山島方言、語音變異、語音變化、元音系統、社會因素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

作者:戴景賢

「歷史」云者,雖於今日,已屬日常語彙,溯其來歷,則係一文明概念。其成立,必要之條件,除觀看者、紀錄者與綜括者之外,亦須有一理論上構成「歷史敘述」與「歷史分析」之客觀對象;對象之設定不同,敘述之脈絡,與所附加之詮釋,乃至衍生之反省效應,亦有所差異。而在其發展之歷程中,由「族群記憶」之歷史,演變為具有「批評意識」之歷史,有一極重要之變化,即是於歷史敘述之各別對象之上,或說其背後,設定一「人類文明歷程」之概念,並以此作為「歷史敘述」之場域。此點,無論於西方與中國皆有其設置之過程。唯以實際之歷史敘述或研究而言,則因受制於不同時代有關「地理」與「文明」之知識,不僅「歷史思惟」作為一種建構「知識」之途徑,有其實質之侷限;凡學者所思考於人類之文明歷程者,其本身,亦是一隨「史學」發展而持續增擴之理解與想像。不僅如此,一切歷史之敘述,與其所能提供於後人之有關所謂「歷史事實」之說明,於進入檢閱者之內心時,亦必然受披覽當時,檢閱者心理條件與思惟所影響。因此無論「歷史」作為「歷史」之普遍意義,或「個別歷史論述」之成為一種「語言展示」之特殊意義,皆應導入一種深層之解剝:前者關於「普遍意義」者,應歸於「歷史哲學」之領域;而後者,凡涉及所謂「說明」之特殊意義者,則應劃屬「史學思想史」之範圍。現當代中國史研究之具有雙重意涵,即是於後者之論析中產生。本文以是依「現當代中國史研究之世界史意義」與「現當代中國史研究之世界史意義」,將之區分為兩重。其研究之重點,則依序畫分為4:1.現當代中國史研究之「世界史」視野;2.關於歷史發展是否具有「主體之延續性」問題;3.現當代中國史研究之「中國史」意義;4.作為「國家未來」之中國與作為「文明未來」之中國。

頁次: 245-278
關鍵字: 現代中國史學、中國史學史、中國史研究、中國思想史、中國現代學術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