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庆彰

民国时期是指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中共建国为止的38年间。这时期是中国遭遇到空前巨变的时段,原本居独佔地位的经学逐渐史学化,在民国时期的38年间,经学着作总共约有1500种,这是谁都没有意料到的事情,在一千多个作者中,有不少不应该被遗忘的经学家,他们的着作有不少创见,可惜被埋没了。在这些被遗忘的经学家中,有徐天璋、陈鼎忠、戴礼、张寿林、李源澄五位经学家,对经学研究有相当大的贡献,但是久不为人所知,我们依他的生年先后,逐一加以介绍,希望对民国经学的研究风气有所提升。

页次: 15-36
关键字: 徐天璋、陈鼎忠、戴礼、张寿林、李源澄、民国时期、经学的史学化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一期

作者:蒋秋华

清末民初之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尚书》方面的着作,生前原本撰有《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古文尚书拾遗》两部专书,以及多篇笔记和与友人论学之书札。其逝世后大约2年,弟子诸祖耿据其师生前之讲说及相关论着,编纂成《太炎先生尚书说》一书,但因种种缘故,迟迟未能出版。直至民国102年2月,始由北京中华书局为之印行,然距离章氏辞世,将近80年。诸氏此书蒐罗章氏《尚书》学之材料,虽极为辛勤,但仍有所遗漏。因此,本文详细考察章氏着作中与《尚书》学相关之论述及其撰成之时间,同时希望有心者能整编一部较为完整的章氏《尚书》学着作,以供研究者参考。

页次: 37-58
关键字: 章太炎、《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古文尚书拾遗》、《太炎先生尚书说》、诸祖耿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一期

作者:车行健

杨向奎是当代着名的学者,他虽然以史学闻名于当代中国学界,但其一生撰述甚丰,所涵盖的领域并不限于史学,亦包含经学、哲学、学术史等方面,甚至还跨出了人文学术的领域,而涉及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尽管如此,但他最重要、影响最大,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学术表现仍在于他对中国古史的研究方面,而这又与他学术的源头,即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杨向奎的经学研究受到顾颉刚的强烈影响,但他在今古文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却屡屡与顾门唱反调,不但多次公开声明自己不是古史辨派,更在晚年的自述中,明确宣称他从大三后就不相信古史辨派的学术,认为是今文学派的偏见。他一生在经学领域撰着的论着几乎都围绕着今古文学的问题打转,不论是1949年以前的早年阶段,或1950-1960年代的中年阶段,乃至1970-80年代以后的晚年阶段,他在各个阶段中所进行的经学研究皆与今古文学脱离不了关系。由此可知,今古文学问题是杨向奎一生致力研究的课题,因此欲了解杨向奎的经学,不从今古文学问题入手,将是难以得其体要的。杨向奎对今古文经学相关议题的论辨,包括《左传》《周礼》真伪与今古文学之争辩、今古文学和汉代经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今古文学的综合论述等,本文拟在在学界既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尽可能地爬梳、整理杨向奎对这些议题的论证,并对其研究成果、学术特色以及和顾颉刚的关系做一番公允客观的评估。

页次: 59-96
关键字: 杨向奎、顾颉刚、今古文、《左传》、古史辨派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一期

作者:祁立峰

本文以南朝文学集团的「游访寺诗」以及其他几首应制共作的佛教诗,作为考察对象。游寺诗为宗教文学中的特殊体例,除了佛学体悟,更表现了山水物色的写景技巧。本文从「游览」、「游戏」和「权力」3个面向来谈此体诗的文化意涵。从「游览」来说,游历名寺过程中,身体的攀临或视角的观看,一方面有着朝圣的意味,同时也隐喻了集团权力结构;从「游戏」来说,即便文学游戏本为应制共作的动机,但作家将佛理、事数充作文字游戏,以游戏的愉悦解构仪式的肃穆,也同时表现了佛教的传播;从「权力」来说,游访寺诗表现了政治与宗教双重权力,两者彼此交融,又相互强化。游览为游戏的一种方式,而游戏又隐含了秩序与权力结构,3面向层层相因,共构南朝游寺诗的文化意涵。

页次: 97-130
关键字: 南朝、游寺诗、游览、游戏、权力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一期

作者:宋雅萍

之前研究者受限于背甲复杂的盾纹与齿缝,以及甲版残碎不全,背甲卜辞文例研究因而未能获得学者足够的重视,但现今随着学者们积极从事缀合工作,背甲恢复更为完整,为背甲文例研究提供新契机。本文援引学者最新缀合成果,从行款、兆序、释读次序、对贞卜辞版面分布等方面,说明 组、宾组背甲卜辞文例,试图归纳一些规律,最后提出组背甲卜辞月份记载方式,期能对背甲卜辞的研读有所助益。

页次: 131-162
关键字: 甲骨、背甲文例、背甲、 组卜辞、宾组卜辞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一期

作者:李存智

本文以出土文献通假字、传世典籍的声训、韵书的又音字、汉语方言的层次异读为材料,讨论汉语语音史上塞音声母的音韵行为,且及于塞音与塞擦音、擦音、鼻音的关系。具体观察具有原生特质的双唇、齿龈(舌尖)、软颚(舌面后)部位的塞音,探讨调音(发音)部位移动、调音(发音)方法与发声类型改变所造成的塞音音变。了解塞音p p b,t t d,k k 在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分化与统一的力量所产生的影响。以中古字母系统来说,本文所讨论的塞音音变实际涉及帮、非、端、知、章、见与精、庄各组声类。传世文献、出土文字及汉语方言的层次异读,反映塞音与擦音、塞擦音频繁接触。从汉语方言亦可得知塞音与鼻音,齿龈塞音与边音亦有密切关系。普遍存在的音韵现象促使学者反思谐声原则的内涵,何以通行的谐声原则无法解释实际存在的谐声关系?心生书邪船禅声类字,在文献与方言中存在擦音、塞擦音、塞音的异读类型,与谐声原则直接牴触。本文讨论汉语塞音声母的各种音变,及其在汉语语音史上的意义,认为塞音塞擦化、擦化,与擦音字母的音变相伴相成,此中并且蕴涵音韵演变的普遍规律与语言演变的连续性。时间、地域、类型三位一体是音韵层次的具体内涵,而音读类型的差异往往蕴涵语音演变的逻辑次序,此即汉语方言的层次异读可用以解释历史音韵演变的认知基础。实验语音学的经验显示,凡是历史上发生过的音变,可经由控制某些语言参数让它在语音实验室里重现;社会语言学标举「用现在解释过去」也是相同道理,从而验证语音条件俱足,音变会超越时空,在不同的语言(方言)中出现,体现语言的普遍性与一致性。

页次: 163-212
关键字: 汉语语音史、历史语言学、塞音、音变、语言连续性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一期

作者:陈淑娟

龟山岛方言有宜兰方言典型的漳音特色[u‚i‚],也有溪北方言特有〈香姜〉类、〈香恭〉类读[iN]的特点,其元音系统为/i、e、a、u、ç/的对称五元音系统,与宜兰方言的六元音不同。本文探讨三个问题:(1)跟溪北的头城、礁溪比较起来,龟山岛方言是否保留更多漳音特点[u‚i]以及〈香姜〉类、〈香恭〉类读[iN]的特点;(2)龟山岛方言元音系统的变异(3)影响龟山岛特殊方音音变的社会因素。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词汇表,总计调查88 位受访者,年龄层有老、中、青三代,主要的分析材料来自龟山岛52位居民的语料。我们的调查发现,与头城、礁溪相较起来,龟山岛方言保存更多漳州音特色[u‚i‚]及〈香姜〉类、〈香恭〉类读[iN]的特点。龟山岛方是/o/、/ç/不分的对称五元音系统,由于结构对称,并且是最自然、无标的元音系统,因此极为稳固,少有变异。年龄是影响龟山岛方言音变最显着的社会因素,性别的影响并不显着。

页次: 213-244
关键字: 龟山岛方言、语音变异、语音变化、元音系统、社会因素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一期

作者:戴景贤

「历史」云者,虽于今日,已属日常语汇,溯其来历,则系一文明概念。其成立,必要之条件,除观看者、纪录者与综括者之外,亦须有一理论上构成「历史叙述」与「历史分析」之客观对象;对象之设定不同,叙述之脉络,与所附加之诠释,乃至衍生之反省效应,亦有所差异。而在其发展之历程中,由「族群记忆」之历史,演变为具有「批评意识」之历史,有一极重要之变化,即是于历史叙述之各别对象之上,或说其背后,设定一「人类文明历程」之概念,并以此作为「历史叙述」之场域。此点,无论于西方与中国皆有其设置之过程。唯以实际之历史叙述或研究而言,则因受制于不同时代有关「地理」与「文明」之知识,不仅「历史思惟」作为一种建构「知识」之途径,有其实质之侷限;凡学者所思考于人类之文明历程者,其本身,亦是一随「史学」发展而持续增扩之理解与想像。不仅如此,一切历史之叙述,与其所能提供于后人之有关所谓「历史事实」之说明,于进入检阅者之内心时,亦必然受披览当时,检阅者心理条件与思惟所影响。因此无论「历史」作为「历史」之普遍意义,或「个别历史论述」之成为一种「语言展示」之特殊意义,皆应导入一种深层之解剥:前者关于「普遍意义」者,应归于「历史哲学」之领域;而后者,凡涉及所谓「说明」之特殊意义者,则应划属「史学思想史」之范围。现当代中国史研究之具有双重意涵,即是于后者之论析中产生。本文以是依「现当代中国史研究之世界史意义」与「现当代中国史研究之世界史意义」,将之区分为两重。其研究之重点,则依序画分为4:1.现当代中国史研究之「世界史」视野;2.关于历史发展是否具有「主体之延续性」问题;3.现当代中国史研究之「中国史」意义;4.作为「国家未来」之中国与作为「文明未来」之中国。

页次: 245-278
关键字: 现代中国史学、中国史学史、中国史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
政大中文学报 第二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