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樽本照雄

林琴南是中國近代翻譯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翻譯了200多種外國小說;在清末民初,「林譯小說」十分受到人們的歡迎。周氏兄弟(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謝冰心、蘇雪林、錢鍾書等等都看過「林譯小說」,他們不但對林譯小說十分有興趣,藉此也更了解外國文學的樣貌,因而林琴南對中國文藝界的貢獻極大。

頁次: 1-12
關鍵字:
政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

作者:熊鐵基

〈解老〉、〈喻老〉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老子》注,而本文論述的重點在於:一、韓非當時所見到的《老子》版本是何面貌無法得知,只能斷定與今所見傳本不同。二、肯定老子的道論是韓非學說理論基礎,其關於道與德之關係解釋比《老子》詳細清晰,不過,韓非的道所指就是「一」,所謂執一、用一皆如此,顯然與老子「道生一」不同,後人仍可在這兩說發揮。三、韓非援道入法,書中提到「道生法」之說,但似乎沒有明確對道如何生法作解釋,因此,如何理解道生法,仍是一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四、〈解老〉、〈喻老〉明確展現對老子尊重態度,超越其他諸子。

頁次: 15-28
關鍵字: 韓非子、解老、喻老、老子、道
政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

作者:牟鍾鑒

本文首先對眾說紛紜的《列子》傳本提出看法,認為是在資料上保存了先秦古《列子》的若干遺文,後經張湛編輯注釋,於是《列子》始流行於世。至於《列子》因與《列子注》思想觀點有明顯差異,故作者不可能為張湛。 其次,本文論証《列子》之成書思想,當在向秀與郭象之間,從向秀的無生自生論走向郭象的獨化論,從向秀的情欲自然論走向郭象的性分命定論,可知郭象獨化論並非異軍突起,乃是一社會思潮,向秀與《列子》已為之作了若干理論準備。 再者,論述《列子注》從理論上把王弼的貴無論與郭象的獨化論統一起來,建構出玄學貴虛論,這是張湛為了避免貴無引起誤解而提出「至虛」概念用以代替「無」,其實就是將無的要義加以展開,所謂至虛,並非一客觀實體,而是指「以無為心」。

頁次: 29-44
關鍵字: 列子、列子注、張湛、玄學、道家
政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

作者:王志楣

《莊子》中逍遙二字的意義在歷史上實是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其間可說以郭象為分水嶺,本文先以文獻舉例證明在郭象前、後,對逍遙的解釋出現不同的轉化;郭象前,逍遙側重的是無事閒逛遊蕩以消除煩憂苦悶,從郭象起,世人習將逍遙認為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而戰國時期的《莊子》之逍遙,實較符合先秦兩漢時的意義。繼之,從《莊子》文本進行逍遙義分析,得出逍遙乃是對自然無為之抽象理解,而郭象所賦予逍遙之自由自在自得意涵,則是無為義之延伸發展。

頁次: 45-64
關鍵字: 莊子、逍遙、逍遙遊、無為、郭象
政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

作者:李哲賢

荀子乃先秦儒學之殿軍,其學無所不窺,舉凡政治、社會、經濟、名理、心性及人生等皆有其個人之弘識。有關荀子之研究,在美國漢學界已作出極為可喜之成績。雖然,性惡說乃荀子最著名之學說,然而,從目前美國漢學界已出版之荀子相關論著看來,有關荀子人性論之研究,在量方面實不夠豐碩。惟就目前已發表之論著而言,無論是在《荀子.性惡》文本之研究,抑或對人性論之分析與詮釋等亦頗有獨到之處,值得吾人之借鏡。 本文題為〈荀子人性論研究在美國〉,所討論之對象以曾在美國從事教學或研究之學者所已發表之英文論著為準,分別就一些較為重要之論著作一論述,並就已有之研究成果,作一述評,並說明其未來可能之研究發展方向。

頁次: 65-96
關鍵字: 荀子、人性論、性惡、偽、義
政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

作者:楊聯芬

女性與革命,在20世紀中國的現代性履歷中,既表現為「互為因果」的依存關係,又呈現出彼此衝突的邏輯悖論。1924-1927年的大革命,使五四「社交公開」和「戀愛自由」思潮,以「自由戀愛」的方式被迅速催化,形成性解放的浪潮。革命在追求社會與性別「解放」的過程中,女性在其間的處境與體驗,頗能反映革命文化的內質。本文以1927年大革命為背景,聚焦於茅盾、白薇、謝冰瑩、葉紫等幾位參與並表現大革命時期女性與革命關係的作家與作品,並借助歷史文獻,對大革命中的性別關係及女性體驗,進行細緻闡釋和理論論證,以期能夠通過文學,返回歷史現場;透過性別體驗,對革命文化的複雜性,進行一番新穎而有效的審視。

頁次: 121-150
關鍵字: 性/性別、國民革命、謝冰瑩、白薇、茅盾、葉紫
政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

作者:馮傾城

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於199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其作品乃至西葡文學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更多關注。綜觀已有的關於薩氏的研究成果,大多為傳統的「作家作品論」或「譯介學」(medio-translatology)的論述,從「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這一「文學研究的新視角」考察薩氏的專論尚不多見。本文為此期望在此一角度上對薩拉馬戈研究有所拓展,並彙入全球學界對文化認同與文化焦慮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之中。

頁次: 151-174
關鍵字: 葡萄牙文學、認同危機、文化伊比利亞、後殖民主義
政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

作者:陳樂

本文主張將「尋根」的理論話語與文學創作區別對待,嘗試從現代性的角度介入1985年大陸的文化語境,結合針鋒相對的論爭聲音來重新考察「尋根」主張的多重內涵。本文認為「尋根」實為作家們在文化熱中提交的一份現代性方案,而從圍繞「尋根」展開的「古今之爭」中,亦能看出評論界本身在現代性觀點上的衝突與裂隙。

頁次: 175-200
關鍵字: 尋根、文化熱、現代性、文革後中國、文化論爭
政大中文學報 第八期